上海话中说喝什么东西往往都说吃:吃酒、吃汤、吃粥、吃茶叶茶、吃白开水等。拿“吃”当“喝”用是符合古人语言习惯的。
现代普通话中,喫是吃的繁体字。其实,吃和喫在古代是同时使用的两个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这两个字的注释分别是:“吃,口蹇难也”;“喫,食也”。也就是说,当时的吃,只是用来形容说话结巴,而非进食。《史记·韩非传》:“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史记·张丞相列传》:“昌为人吃,又盛怒。”而喫,既可表示现在吃字的意思,也可表示喝的意思。《玉篇》:“喫,啖也”;《正韵》:“喫,饮也”。
看看古人应用的实例:唐代杜甫《送李校书诗》:“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喫。”《水浒·十六》:“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喫,好大胆!”《西游记·三十一》:“故此先来望你一望,求钟茶喫。”在元明时期,吃已作为喫字的俗写使用,但其依然可以表示喝的意思。元代杂剧《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有句台词:“他无我两个,茶也不吃,饭也不吃。”元代汉语会话教本《老乞大》也有这样的对话:“咱们今日筵席吃了多少酒?吃了二两银的酒。”“到那里咱们吃几盏酒解渴……吃几盏酒便过去。”明代郎瑛撰写的文言笔记小说集《七修类稿·事物》记载:“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可见,上海人说吃酒、吃茶,也是上海话传承古汉语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