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汇编了唐至五代时期诗赋4.89万首,诗赋作者2200多人;这些诗人传世诗作最多的前三位是白居易,传世诗赋3000多首;杜甫大约2000首;李白将近1000首。而寿命最高的前三位是:白居易享年75岁:刘禹锡享年71岁;李白和王维享年60岁。其余者皆享年50左右,李贺只活了26岁……这里除了传说“李白斗酒诗百首”而嗜酒成癖,最后自己也因醉酒跳入采石矶江中“捉月”而殒命之外,其余与白居易相比较,因何寿命都不高,而白居易又因何能获高寿、独享天年呢?
白居易自小体弱多病,加上5岁起即学诗,29岁考中进士,完全是属于封建时代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文弱书生。就是他30岁后先任谏官左拾遗,后任翰林院大学士也是仕途坎坷不顺,三起三落,比起与之情谊笃深、生性豪爽的终生好友元稹以及与之同年生人但仕途较为顺利畅达的刘禹锡,自然更多人生忧患和心理抑郁悲苦,但其寿命却比这两位好友高。推究其长寿原因应该在于白居易通晓人生哲理及自然规律、心胸豁达、开朗乐观,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这在白居易的许多诗作中可以窥斑见豹。
白居易16岁时就在其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前六句蕴含生命与天地时空共兴衰的现象,证明了年轻的白居易具有辩证唯物史观,通晓生命哲理及自然规律。白居易还在其《逸老》一诗中写道:“白日骎骎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适时”是认为人应该自觉适应自然规律;接着诗人又把人生的少壮与衰老视作一日中的劳与逸:“劳我以少壮,逸我以衰老”;同时认为只有承认生命衰老的客观必然性,注重养生才能延年益寿。这首诗中“顺之多吉寿,违之多凶天”两句更能说明诗人白居易一生遵循哲理及自然规律,乐天知命、修身养性。
白居易心胸豁达乐观,64岁时在《览镜喜老》一诗中写道:“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赢。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谁人知,笑罢乃命酒,掩镜捋白髭,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这首诗辨证、乐观地论述了生命价值和生、老观点,认为老是生的积累,人生既然可恋,老年则更珍贵,所以要珍视衰老,充分利用时间享受人生丰厚积累的快乐,不必悲天悯老;白居易这种豁达幽默的精神境界正是益寿延年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