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她也期盼着新年
有一次,偶尔坐车经过胶州路,见到路的拐角居然有一家残疾人用具和老人益智玩具的专卖店。但只是一掠而过,没有机会下来。想,以后会有机会的。然而以后,却没有了机会路过。就这样,竟然大半年过去了。这件事却一直没有忘,成了我的心病。尽管如此,还是一拖再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下决心一定要特意去一趟了。因为我实在不想让它成为我终生的遗憾。
写完这篇文章,我去了胶州路的那家商店。若干年后,我和妈妈也是在那里为生命最后日子的外婆买了轮椅、助行器和防褥疮气垫。可想而知,我空手而归。这家店里除了助残用具,根本看不到老人益智玩具。即便后来网购发达,我曾多次在网上搜索,依然失望。
在这不再显得宽敞的房子里,四个人其乐融融地过了一年。我也渐渐习惯和喜欢上了略微拥挤,却暖烘烘的家的气息。
很快,到了2004年春节。节前,父母早早地腌制了咸蹄髈和酱肉,挂在房檐下风干,那是我小时候“年”的记忆。大年三十的时候,九十岁的外婆说:“再过一天,就是‘明年’了。”她也期盼着新年。
过完春节,便要开始装修新居。新房是复式的,我住楼上,父母、外婆住楼下。我想着,这些温馨的日子总有一天要失去,不如趁现在,好好享受亲情的味道。有一个词,我一直很喜欢,叫做“珍惜”。懂得珍惜的人,大概也不容易失去吧?我怀着这样的心态,一天天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
其实,和父母相处当然也会有不合拍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最大的不合拍在于我对婚姻的选择。见我一直单身,父母焦虑,采用各种方式企图改变我的状态。内外交困时,九十多岁已经老糊涂的外婆说了一句让我震惊并将永远记得的话:“现在的女人不比旧社会,不需要男人养。现在没有男人,女人一样可以过得好。过得开心,才最要紧。”
或许是外婆生性使然,她从来没有强迫我做过一件我不愿意做的事。而在我的婚姻问题上,外婆也从未表现出哪怕半点焦灼。至多,她会半开玩笑地对熟悉的人说:“我外孙女,三十多岁了,还没结婚。”有意思的是,我的年龄在外婆心中再也没有增长过,永远是三十岁。过了一些年,当我在聊天时,一再地告诉她我的真实年龄时,她都会吓一跳,吃惊地说:“都这么大了!”可等到下次再问,她又忘记了。于是,再一次小小地吃惊。
终于有一天,父母都认同并且理解了我的生活选择。爸爸曾经这样安慰我:“一个人没有关系,将来,我和你妈妈走后,可以再投胎回来陪你。”听着这样的话,我的眼泪汪在眼角,强忍住不让它掉下来。或许,他们并不是完全的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我相信的事实是,长辈对子女的爱,永远是无条件的,无论孩子选择了怎样的路,陪孩子走到最后的,一定是最爱你的父母。
当然,我的幸福还比别人多一点——我还有老娃娃一样可爱的外婆。
搬完新家不久,父母去内蒙古旅游,只剩下外婆和我两个人在家。那天傍晚,我突发奇想,对外婆说:“我们去城隍庙玩好不好?”“城隍庙?”外婆的眼睛里露出喜色。那是一个令外婆感到异常亲切的地方。“去啊。”外婆说。
于是,两个人下楼,打车,直奔城隍庙。那是外婆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夕照中的豫园游人并不多。我搀着她,走过熟悉的南翔小笼馒头店,走过九曲桥,逛过一家家熟悉的扇子店、拐杖店、刀剪店……后来,我们走进了绿波廊酒楼,点了外婆喜欢的龙井虾仁、糟溜鱼片……那时,外婆的脚力还有劲。饭后,又去旧居附近转悠,直到很晚才回家。
那次,大概是外婆和我最后一次单独出行。而之后每回出门,都有父母陪伴在身侧。那晚,外婆情绪很高,思路清晰,断断续续地说着旧事,走得也很快。我仿佛又回到以前只有“我们俩”的日子。到家时,天已黑。外婆或许是走累的,早早洗漱上床。我陪她睡在父母的房间,这样照应起来方便。那一周,我天天和外婆睡在一起,她并不像过去那样惊扰我的睡眠,而是很安静很踏实。大概是因为有我在身边,让她感到安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