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近期长三角环保部门正酝酿对黄标车实行“异地统管”政策,一旦在一地认定为黄标车辆,将在整个长三角区域内被监管起来,这一流动污染源将在长三角寸步难行。
沪苏浙皖围剿“黄标车”
目前,“联防联治”已在长三角区域取得共识,不过由于行政区划不同,各地对黄标车辆的监管力度也不一致,给黄标车的生存提供了空间。据了解,淘汰的黄标车主要分报废和转出两种,到了使用年限的为报废,转出则主要是从管理严格的城市或区域流向相对宽松的地方。尤其是一些黄标车进入二手车市后,经“改头换面”更不容易被识别。
为全面“围剿”这一移动污染源,在今年启动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中就明确提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要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标准上逐步对接,并统一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全面淘汰黄标车。为此,长三角环保部门近期正考虑制定黄标车“异地统管”政策,通过车辆年检信息共享或环保标识互认机制等,防止一地淘汰的黄标车流向异地继续污染。
南京做法有望推广
对黄标车进行识别、限行、淘汰,各地做法不一,不过南京依靠物联网和射频识别的技术因最具科技含量而有望在长三角区域推广。
从2011年起南京启动环保标志电子卡发放以及相关配套基站的建设。据介绍,该电子卡储存有车辆的各种环保信息,包括车主姓名、车辆牌号、检测时间、排放达标情况等,利用物联网和射频识别技术,可在车辆高速行驶条件下实现不停车识别。相比原来依靠人工识别纸质环保标志,电子卡读取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只要黄标车辆闯入禁区,就将被记录。
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表示,该卡拟率先在江苏省内推广,今后还考虑到整个长三角区域。以后南京的黄标车到上海,或者上海的黄标车到杭州,只要在一地被认定为黄标车,即使跨区域也能被读取识别,让黄标车在区域内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