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对氮循环过程的研究,主要对象是自然河流。”王东启副研究员介绍说,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大城市区域内水网河流的氧化亚氮浓度和排放量,日益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关注。他们的课题也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通过对上海区域河网88个站点的采样分析,基于流域尺度氮输入的模型计算,课题组得出结论——上海市区域河网氧化亚氮排放系数是IPCC全球河流排放清单推荐系数的1.3倍。考虑到未来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区域扩张,课题组认为,全球河流氧化亚氮负荷(尤其是城市化地区的排放清单计算)已经到了需要重新考量的时候。
专家解释
人类活动改变氮循环
谈及这一现象的发生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东启副研究员解释,人类活动特别是含氮化肥的合成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使得大量活性氮进入了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氮循环的强度和特征,在城市化地区,河流水体表现出极高的活性氮含量水平。上海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最早和最发达的区域,由于位于长江河口三角洲,区域内水网稠密,来自水体排放的温室气体,已成为这一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重要数据源。
小档案
温室气体:氧化亚氮
氧化亚氮是京都议定书规定主要削减的温室气体,是大气层中仅次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主要温室气体。在2013年9月2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中,全球氧化亚氮平均浓度已是工业革命(1750年)前的120%,在最近的一百年间,氧化亚氮的全球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65倍、甲烷的9.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