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2017年最后一天的《新民晚报》,无限缅怀我的外公。每年的年末,我都会为外公订阅一份《新民晚报》,这样的习惯已经保持了十多年。
外公外婆家装着我所有的童年记忆。正统的家庭教育,传递给我的是一份真善美。外婆教会了我洗第一块手帕,也教会了我做最地道的罗宋汤。
外婆心灵手巧,我小时候的每一件衣服上都有她的手工刺绣。她的手工艺作品在社区小有口碑,她不但关注着流行和时尚,还时时有她自己的创意。外婆是老闵行小有名气的手工娃娃制作者,她是真正意义上我的美学启蒙老师。
外婆是改嫁后,来到老闵行,嫁给当时丧偶的外公的,他们一起走过了50年。我跟外婆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和外婆最亲。长我八岁的大表姐也跟外婆亲,因为我们都是外婆带大的。
六年前,88岁的外婆告别了我们,剩下了外公一个人。外婆临走前,因为脑梗,有一年时间不能说话。最终,给外公留下了五个字:“照顾好自己。”一世的情缘!淳朴善良的母亲送走了外婆,继续和姨妈舅舅们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外公,为外公带去了心灵慰藉。
外公长期喜欢阅读《新民晚报》,这可能也是很多老一代上海人的习惯。家事、国事、天下事,晚报的触角,延伸到上海的方方面面。
退休后,外公每天都去家对面的邮局购买当天的《新民晚报》。偶尔,我也帮他去排队买过报纸。“夜报来啦!”这是我耳边熟悉的声音。
上了90岁后,外公很少出门了,但住在二楼的他,坚持每天下楼去信箱取报纸。
拥有七十多年历史的“夜光杯”是晚报的特色之一。于是,我给外公布置了每周的作业——剪报工作。因为家住浦东,娘家在老闵行,工作、上课、读书,忙碌时,我周末会顾不上回娘家,但每次回外公家,外公总会对我眯眯笑,和蔼可亲地把一叠整理整齐的报纸,送到我的手上。
外公是一位老党员,工作时技术过硬,眉目清秀又外表英俊,也写了一手好字,他拥有了那个年代的人共有的勤俭持家和艰苦朴素。外公不抽烟不酗酒,常年生活习惯规律,2017年初离开时是无疾而终。94岁高龄的长寿老人,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和时代变迁。整理外公遗物时,除了他年轻时英俊的照片,还有他亲笔手写的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简历,细致到年和月,让我们这些第三代也透过他的个人简历,回望了百年历史之斑驳。还有就是外公的阅读习惯,从剪报就可以发现,他的阅读习惯一直坚持到了九十多岁高龄。
外公外婆相爱相扶几十年,养育了我母亲等儿女五人。他们在七十岁时,手拉手去照相馆,双双料理好两人“寿照”,所以,他们的寿照是被他们精心计划好的,健康的微笑、成双成对,成为永恒之美。外婆走后,外公也妥善料理好了他的后事,让五个孩子们继续和睦相处,无后顾之忧。
外公,外婆,请你们放心,我会每周一次,定时回娘家,看望父母。因为家是起点,也是终点。
在此,我也想借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先生作品的主题,迎接新年:2018年,惜人,惜物,惜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