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芦苇赞
叶振环
  叶振环  

  我爱我的家乡——崇明岛,我爱长江边上家门口的岸转河,我要赞美岸转河边的芦苇。那遍地的芦苇似乎也有几分灵气,让人充满了自豪。

  春光明媚,岸转河边的柳树最先发出嫩芽,河滩上的芦苇叶不甘示弱,根根争先恐后地吐露新芽,它们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勃勃生机,老柳树见了那一片绿地叶甘拜下风。选一个晴朗的日子,登上堤岸,随手摘一根芦苇芯用嘴吹响,它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回忆。当片片苇叶摇曳在春风里时,又向人们展示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情画意。

  夏日炎炎,河滩上的芦苇已经长得很高,一阵风吹来,芦苇荡变得活跃起来,它们前推后仰沙沙作响,运气好时,你能看见一些小水鸡穿梭在芦苇之间,自由自在,它们把这绿色屏障当作自己的家,觉得安全舒适,我想,这些芦苇以它弱小的身躯,默默无闻地为岸转河装点了一点姿容,那么,我们做人是否也可以像芦苇那样不图名利默默奉献呢!

  秋风送爽,芦苇已经枯黄,但它们仍然笔直地挺着,秋风吹过,纺锤似的芦苇叶全都平平地顺风指向一边,好像无数个风向标。深秋,当大雁南飞的时候,也正是芦花怒放的时候,那洁白的芦花将百里江滩打扮得一片如银。那一束束洁白晶莹的芦花,经农家之手变成了一双双御寒的芦花靴。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多亏它温暖了江边穷人和他们孩子的光脚丫,帮他们熬过了凛冽的严冬。现在,“芦花靴”已经成了奢侈品。

  冬意凛然,两岸的芦苇日渐稀少,东一片,西一摊,显得格外丑陋,岸边散落的一片一片芦苇叶难免显得凄凉,只有那些手拿镰刀割芦苇的村民和停靠在岸边拖运芦苇的汽车才显露一点生机。哦!我知道了,它们又踏上新的征程。

  别看芦苇是小小的植物,它又是抗击风浪的斗士。难忘1997年11号台风,更是见证了芦苇的品质和价值。当狂风、暴雨、高潮兄弟三个一齐向人们滥发淫威的时侯,江滩上的芦苇挡住了狂风,顶住了恶浪,抗击着高潮位,即使被风浪压下水底的时候,它们也会重新抬起头来,挺起腰杆,忠诚地守护着江堤。此情此景,这芦苇不就是江边的青松,而在某种意义上又胜过青松吗?

  别看芦苇是平凡的植物,它也是净化水质的好手。芦苇用那发达的根系,将沟河污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吸收得干干净净,用它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一汪汪甘甜的清水。它不就是天然的净化器吗?

  别小觑了芦苇的作用,它在战争年代还是杀敌御寇的好武器呢。抗战时期海岛的游击健儿,就是利用芦苇这个青纱帐作掩护,与敌周旋、打击日寇的。芦苇为抗战的胜利同样立下特殊的功勋。

  芦苇带给人们的感觉是生机,是奉献,是希望,是温馨,更是幸福。崇明人民钟情于芦苇那也是情在理中。然而,不知在什么时候一声“灭芦清障”的号令使芦苇这个人类的好朋友在沟河边消失得无影无踪。好在百里江滩上还留下了丰富的根源,相信不久的将来重见它挺拔的英姿。

  芦苇,我们歌颂你,我们更怀念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文体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18版:新民旅游
   第A19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0版:旅游资讯
   第A21版:旅游资讯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弄堂里厢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篆刻
芦苇赞
人与狗
道济大师(中国画)
编辑的心愿
美国版夜光杯A14芦苇赞 2018-12-11 2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