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辑的心愿
崔 欣
  崔 欣  

  2007年秋,我在张重光老师的推荐下,成为《上海文学》编辑部的一名实习生。那时候302办公室一共五位老编辑,都是我父母的年纪,我这个“最小偏怜女”,倒也备受宠爱。下班后挽着卫竹兰老师的胳膊沿陕西路向北走,同事们笑我是认了个“过房娘”。卫老师常在路上讲杂志社过去的事,讲老主编周介人独到的眼光,讲杂志曾经的辉煌与困顿。“现在情况好多了。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卫老师由衷感叹一声。一个男青年骑着自行车从人行道上挤过,卫老师停住话头,拿阳伞柄气呼呼地戳那个青年的背:人行道上怎么可以骑车!

  翻过一年,卫老师退休了,我转正移到了她的办公桌,也接手了她的大部分作者。坐我对面的是姚育明老师,她是居士,茹素,每天自己带饭,再把食堂饭菜打包回去,瞒着自家先生在小区里喂养流浪猫。那年杂志社举办“中环杯”中篇大赛,在密密麻麻的来稿中,姚老师挑出一个在读大学生寄来的小说讲,咦,这小姑娘写得不错。那个小姑娘,后来大家都认识了,叫张怡微。

  此后几年,仿佛洗牌的年代,老编辑们陆续退休,金宇澄老师搬去了隔壁304,如今我一抬眼,整个办公室一半“80后”,一半“90后”,而我,竟成了他们中资历最老的一个。编辑部给我的感觉,也从一个悠闲居家的客堂间,变身为一间活泼泼的学生宿舍,杂志社有了自己的微信公号、微博、微店,同事们的日常对话中夹杂着大量最时兴的梗。

  有一天在办公室整理橱柜,无意中理出一个小红本,是当年邓一光小说《父亲是个兵》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协发给责编卫竹兰老师的获奖证书。第三届鲁奖时,姚育明老师责编的王安忆《发廊情话》也得了奖。以后就是一段漫长的鲁奖空窗期。直到今年8月7日晚上,忽然在朋友圈看到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入围名单,我责编的小白的《封锁》赫然在列,一霎时心跳加快了。一向自认是个佛系编辑,但真到离得奖只一步之遥时,还是忍不住关心则乱。耳畔响起当年老编辑们的感慨,能编到好稿子,不漏掉好稿子,就是一个编辑最大的心愿。8月11日中午,消息传来,《封锁》果然得奖了。那一刻,忍不住学着姚老师的样,在心里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奖项揭晓第二天,正好是我生日,村长(作家陈村)、小白等一众好友,早在半月前就订好了饭店,这下庆生庆功双喜临门。村长点人头,围桌而坐的除了一个新科鲁奖作家、一个得奖责编,还有一位上届鲁奖得主张新颖老师,以及村长自己这个老牌骏马奖得主。村长得意于这小小包房的群贤毕至,而我的得意则在于,这些优秀的作家,都是《上海文学》的作者,也都是我的作者。

  吹熄生日蜡烛的一瞬,小白说,哎,你许愿了吗?我笑起来,作为编辑,我已如愿了。

  前辈作家对写作矢志不渝的心让人感动。请看明日本栏。

  十日谈

  文学的香火

  责编:殷健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文体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18版:新民旅游
   第A19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0版:旅游资讯
   第A21版:旅游资讯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弄堂里厢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篆刻
芦苇赞
人与狗
道济大师(中国画)
编辑的心愿
美国版夜光杯A14编辑的心愿 2018-12-11 2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