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全方位”
丁阿姨退休前从事工会工作,“以前组织人家参加文化活动,现在自己参加,一周要花10小时。”最初,她只是为了锻炼身体,防止骨质疏松才去跳交谊舞的,跳着跳着发现还要增加形体课:“同样跳慢三慢四,没学过形体课的就像在走路,学过的就懂得肢体协调,像跳舞了。”“体型好,肥肉少”了之后,就要考虑“外出表演”,“服装班上台机会多,还能去隔壁社区客串,虽然阿拉要花600元做套旗袍,但是值得的呀!”
住在万航渡路的储俭,每天送女儿去读小学后,就去学单反机摄影、电脑图片制作和上网。随着数码相机摄像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的普及,家长更容易把孩子的成长历程记录下来——但是如何熟练操作、应用这些技术产品并使影像转化为艺术作品,就有赖于各个公共文化机构的教学。文化信息苑、公共图书馆等地就提供这些公益性指导服务。储俭是技巧运动员出身,她觉得社区文化服务还可以增加:“我还想自己学素描色彩,教别人跳跳舞,有收获也有付出,这样提高生活质量,就会更加全方位!”
15分钟“文化圈”
无论是丁阿姨还是储女士,她们之所以能每周多次出门进行“全方位”文化活动,是因为走路只需要15分钟——这完全有赖于“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据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透露,“十一五”末,全市共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3个,社区文化信息苑349个,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1697个,农家书屋1514个。公共图书馆达到237个,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14个。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近295万平方米,比“十五”期间增加了75%。正由于这些“点”的激增,才使得“面”能“铺开”,“圈”得以“连接”,顺应了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
信息资源能共享
走路能抵达“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出门,在家上网也能“信息资源共享”。市委宣传部事业处介绍,东方社区信息苑作为全市唯一一个能让未成年人进入的“绿色网吧”,已经遍布上海各个区县。每个信息苑由电脑培训厅、放映厅等组成,以满足市民学电脑、看电影等需求。
东方社区信息苑是“东方系列”之一,此外还包括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东方社区学校指导中心、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和东方永乐农村数字院线。距离市中心越远,“东方系列”的“点”就分布得越多越密。东方永乐数字电影院线则保证“一村一周放映一场电影”,几乎都是免费和低价向社区群众开放。
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完成有线电视网络“一城一网”整合,积极推进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化,也让更多家庭能在家里和家门口,都能获得充分的精神享受。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