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中午,我去新浪网作关于上海车展的视频直播。进演播室前,新浪汽车的主编苏雨农对我说,不陪您了,刚刚得到消息,通用汽车总裁瓦格纳辞职了,我得马上组织相应的新闻专题。
▲ 我所认识的瓦格纳
听说瓦格纳的辞职,有一些“这天终于来了”的伤感。虽说,早就有奥巴马总统对于美国三大车企老总“不改变,就下课”的说法见诸报端,总觉得美国“三大”走到今天,有错综复杂缘由,临危走马换将,企望一蹴而就的“重组方案”,恐怕难以如愿。然而174亿美元的财政援助砸下去了,通用、克莱斯勒在4月1日的限期之前依然没有拿出个像样的解困方案。通用反而提出,还得向政府再要166亿美元才能周转,在国会面前,太不给新总统面子了。3月27日,政府官员出面“逼宫”;30日,一再坚称自己是“带领通用走出困境合适人选”的瓦格纳,只能选择辞职这一条路了。
采访汽车产业30年,全球汽车业巨头的领军人物见过不少。可以称为朋友的,瓦格纳算作一个。
2000年,我到意大利参加通用汽车全球论坛。梯形会场上,刚刚当上CEO的瓦格纳,身穿浅蓝衬衣黄布裤,一边主持会议,一边跑上跑下为发言的代表传递话筒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其后,我几乎每年参加一次通用的全球会议,主题有设计、氢能源、产品战略,和瓦格纳有过多次的访谈和交流。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位全球最大企业的CEO几乎不会“摆谱”,自己端着盘子排队吃自助餐;把座位让给媒体,自己站在会场后面听技术讲座;这在中国企业界几乎是不可能的。
2002年8月,我去美国加州圣芭芭拉参加通用汽车全球产品研讨会。一个傍晚,人们的照相机被集中存放,借着浓郁暮色的隐蔽,通用在一个海滨花园里展示了15辆将在下一年问世的新车和概念车。
其中,我对一款玻璃钢车身的小型多用途车发生了兴趣。因为我听说,这款代号AFC的新车是面向亚洲和中国家庭开发的车型。我在仔细打量这款注重实用和低成本,而在外形上不大讲究的小车时,瓦格纳走过来,问道:你对这辆车评价如何?我尽量婉转地说:通用为更大的消费群体开发一款全新理念的小型车,想法让人钦佩。但是,这类车型如果在中国生产,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又要满足中国人“讲面子”的需求,却是一种两难的选择。坦率地说,在中国造低成本的车,不是通用的长项。
当时,私家车在大城市初露端倪,我说,在中国,开始买车的还是消费金字塔上半部的那些人。我建议,通用是否考虑先把最高水平的旗舰产品拿到中国,比如凯迪拉克。它的最新车型 CTS很有冲击力,应该成为通用这样大厂家的品牌标志。瓦格纳凝神听着,我的看法大概让他感到意外。本以为,只不过是几句随便的议论,说说就过去了。但是在研讨会闭幕式上,瓦格纳郑重地说,有一些媒体朋友提出的观点,可能会带给我们新的思路。
不久,全面论证凯迪拉克引进中国的工作深入展开。听上汽通用五菱老总沈阳说,当时柳州工厂已经开始的 AFC生产准备也随即下马,转而专注于本土开发的五菱微面,不但做到全国销量第一,也一度贡献了通用在中国的一半产销量。
2003年11月,瓦格纳在北京向媒体正式宣布,通用将在上海生产凯迪拉克。他特别补充道:你们当中有人向我提出过这样的建议,作为回馈,我们今天做出了这个决定。
以后瓦格纳见到我,第一句话常常是:李先生,有什么新的建议给我。
▲ 十年,他尽力了
说通用不注重新能源车的开发,有些不大公平。中国人见过的第一辆电动车,是90年代通用的电动车“大冲击”在北京亮相;后来汕头南澳岛国家电动车示范区,有5辆通用的EV1进行长期运行;对于节能减排的终极方案氢动力车,通用在全球汽车业投入最大,走得最远,氢燃料电池技术最成功。汽车原来的变速箱、传动系统都被电子模块所替代;新世纪的头几年,日本人的混合动力异军突起,瓦格纳一改对混合动力不屑一顾的态度,开始在皮卡、SUV等耗油较高的车辆上使用混合动力技术。但是“重新定义汽车”总是通用的追求。
2008年北京车展前,瓦格纳来到北京,专门约我见面,向我介绍通用的增程式电动车Volt。我以为这只是一款新的混合动力车。他认真地对我说,李先生,通用今天的新能源技术路线已经不仅限于内燃机优化、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三步走, Volt是通用燃料电池商品化之前迈出的新的一步。Volt不同于依靠燃油的混合动力,它是一款插电电动车,燃油发动机只是补充。它弥补了历史上电动车的弊端,给了电动车新的出路。
我一直认为,路线决定一切。今天看,瓦格纳和通用的新能源思路系统,可行。可惜人们往往以成败论英雄,忽视了瓦格纳和通用的系统新思路,一味在纯电动车的怪圈里像没头苍蝇般地乱撞。
十年间,瓦格纳还积极推动了通用品牌的重组和产品市场全球化的进程;通过模块化的“架构”开发,为通用系各个品牌在不同市场提供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车型;通过收购大宇,通用又成功地进入原来缺门的小型车领域。
在世纪之交,瓦格纳和前任董事长史密斯一起,顶着压力,拍板在上海合资建设通用最现代化的工厂。不但同步引进了别克最新的车型,而且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研发中心。今天,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成为中国最成功的轿车企业。无疑也有瓦格纳一份功劳。
▲ 资本市场看走眼
这些年,在国内外见到瓦格纳,明显感到他日渐憔悴,他笑着,已经不那么轻松。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通用保持全球汽车业老大地位已经大半个世纪,老态尽显。庞大的退休职工福利日益不堪重负,加上强势的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不断地进行加薪加福利的斗争,并连连取胜,让包括通用在内的美国汽车“三大”的劳务成本,比日本对手高出70%;加上新能源、新技术的庞大开发费用,财务状况日渐捉襟见肘。首席财务官出身的瓦格纳,只好把宝押在华尔街,希望玩“概念”从资本市场获得投资,以支撑现金流。然而始料不及的金融海啸排山倒海,让他此前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在获得政府第一笔财政援助后,瓦格纳还指望债权人同意将270亿美元债务的三分之二进行“债转股”,无奈债权人和工会都不买账。大限已到,整改无望,悲情瓦格纳只好下课。
瓦格纳辞职当天,奥巴马在白宫说:汽车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之一,美国不应该让该产业就此消失。但他也警告,如果通用和克莱斯勒不能制定一个更有效、力度更大的重组计划,美国政府有可能选择让其寻求“破产保护”。那两天不断有媒体问我,通用最后破产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说,无法预计,但是无论如何,通用旗下几个主要品牌应该能够通过重组继续生存。而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因其独立经营,其生产的卡迪拉克、别克、雪佛兰等优质品牌,几乎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 中国汽车业需学很多
其实,瓦格纳辞职给了美国政府对通用追加援助款项一个台阶。往深里说,又有哪个个人能为美国汽车的窘境承担责任。
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汽车产业一直在向东转移,从汽车的故乡欧洲,向美国,向日本、向韩国、向中国转移。这是产业结构的一次世纪大转移,是一个百年轮回:20世纪初,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降低了成本,造就了美国汽车业的爆发式成长; 50到80年代,日本靠精益生产方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后来居上;七八年前,又有谁能相信中国会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汽车大国。
中国汽车业的成功占了天时地利,不能不清醒地看到,眼下还是靠主打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品牌、研发、科技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有走出散乱差的格局,产业重组路更长。剖析通用的前车之鉴,其实能让充斥着浮躁的中国汽车业学到很多。
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车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