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本版列表新闻
【文博故事】~~~
【文博故事】~~~
【文博故事】~~~
【文博故事】~~~
【文博故事】~~~
【文博故事】~~~
【文博故事】~~~
【文博故事】~~~
【文博故事】~~~
【文博故事】~~~
     
2012年02月2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博故事】
刘旦宅和刮绒画扇面
王晓君
■ 刘旦宅 《仕女图》扇面
■ 刘旦宅在刮绒画扇面上题写了长跋
  ◆ 王晓君 

  刮绒画,据说乃明末清初秦淮歌妓董小宛所创。如今,除故宫博物馆藏小册刮绒册页之外,社会上几乎灭绝。在沈智毅老先生家中,就藏有一把刮绒画扇面。

  沈老说:“这把扇子是我无心插柳所得。”一次,沈老去广东路文物商店淘画,见有一把成扇躺在橱窗之中,扇面的金箔金光闪闪,十分耀眼。沈老见扇面非常完整便动了买扇之心。于是打开扇的另一面,见扇面只有一幅清淡高雅的文人花鸟画,画面上有枫、竹、石榴,还有一只云雀在树枝上翻转戏耍,淡雅可人。此时沈老的注意力仍集中在金箔扇面上,觉得可以画自己想画的画。于是沈老买下了这把扇面。 

  回来不久,他去刘旦宅家,向他展示了这把扇面。刘旦宅发现画面上的花鸟枫竹,不仅笔致工丽,清秀文雅,而且有绒绣的味儿。在纸扇上以绒来表现清晰生动、细腻的画面,实属少见。于是刘旦宅向沈老借了扇面,向一位隐居民间的文化高人请教。经高人介绍:此刮绒画现已濒于绝种,此画种首创于董小宛。董小宛嫁明末复社的“四公子”之一的昌襄,而后随夫去了江苏如皋。据昌襄《影梅庵忆语》载,董小宛回如皋之后,“于女红无所不妍巧,锦绣工鲜。刺巾裾如虮无痕,日可六幅。剪影织字,镂金回文,各厌其枝,金神针绝,前无古人已。”据考,董小宛虽无专门拜师学画,但却能画小丛寒树,且有笔墨情趣。她对古今绘画有特殊的爱好,也经常在几案上独自涂工画画,甚至在逃难时,她宁可丢掉妆盒,也不愿放弃捆载着的书画。刘旦宅得知此扇来历后,兴奋不已。他很快将此事告知了沈老,并在扇的右上角写了长跋:“刮绒花鸟,清初董小宛首创。惜其遗作失传,其后如皋闺绣遂习其制,并臻佳妙,或被召入宫,或地方官采进。乾隆时末为绝艺,故宫博物馆藏小册花卉禽虫,有乾隆御览印,固属可信。流传民间,极为罕见。此箑绝精,吉光片玩,至堪珍玩。丙子新正外上宅题记。”高兴之余,刘旦宅又在扇的背面——金箔扇面上当即画下了一幅仕女图:美女坐一大芭蕉叶之上,手抱月琴;高高的发髻上插花而戴;两颊上泛着淡淡的红晕,迷离的醉眼,樱桃红的小口,姿容姣美,天然神韵。丝织衣裳,轻盈柔和,高雅时尚,红绸带飘落在绿色的芭蕉叶之上,红绿对比,鲜红入眼。左边几枝青竹,仿佛随着她宛转缠绵的小曲和风摇曳。右边一块磐石玲珑剔透,似乎也在印证美女的心迹。望着这恬淡和风的画面,董小宛的影子很快注入我的脑海。此画莫不是董小宛的再生?或刘旦宅为纪念董小苑而有意为之?

  一个画家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外,还能留心发现祖国濒临失传的画种,这真难能可贵,是件有意义并值得提倡的好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职场方圆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社会与法/大案追击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文观察
   第B04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连载
   第B09版:财经周刊
   第B10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11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12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13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14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15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16版:拍卖指南
刘旦宅和刮绒画扇面
刘旦宅和刮绒画扇面
水晶对章《荷》
水晶对章《荷》
清乾隆·白玉雕龙纹赏瓶
清乾隆·白玉雕龙纹赏瓶
书贵天倪
书贵天倪
刊头篆刻
刊头篆刻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B04刘旦宅和刮绒画扇面 2012-02-25 2 2012年02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