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涛认为,其一,由于为学业、职业、生活品质、外观时尚等诸多因素所“干扰”,又由于在青少年中发生率越来越高,“近视眼”以及由此带来的关注,已经几乎成为一种社会焦虑;其二,早期近视眼手术治疗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人们心中多少留下了一些阴影;其三,有的机构或圈内人士将近视激光手术简单地看作为一种赚钱的“商业”机会,在对外宣传上不客观;其四,一些医疗机构完全采用市场运作手段,比如聘用数十人开展“市场推广”,医患交流不够;其五,现在人们对自己的“视觉质量”比以前要求更高。
事实上,以近视激光手术为代表的屈光手术技术在最近20年来突飞猛进。仅周行涛教授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去年一年,实施的飞秒激光等不同种类近视眼手术就有7902例。紧跟国际屈光手术创新和发展的步伐,我国眼科学界同样熟练掌握了为国外同道广泛实践的LASIK、LASEK、飞秒激光、ICL植入等术式。近两年,我国每年开展的各类近视眼激光手术有六七十万之众,各地眼科医院目前拥有的最新飞秒激光仪达150台以上。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也学会了在对每位屈光不正患者的现有视觉质量、视觉习惯和视觉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对手术的安全性、预测性、有效性、稳定性及风险效益比进行全面的衡量之后,再制定最符合患者利益的手术方案。“通过矫正可以给患者更完善的视觉,而手术留下的遗憾更小,这是手术医生的目标。”周行涛强调说。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其实圈内圈外人士目前必须正视或者聚集的,并不是‘技术’问题。”周教授指出,包括近视矫正手术在内的屈光矫正手术是选择性手术,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常的医患关系、非常理性的态度和健康的精神心理状态。分析几则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或广泛流传的近视手术相关案例,无论“圆锥膜病例”、“英国叫停准分子激光”,还是最新颇为热闹的“台湾医生宣布停做LASIK”,可以明显看出,安全有效的近视手术屡被质疑,均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