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书泛滥破坏出版环境
伪书是对出版界涉及图书作者、内容、营销手段含有虚假信息的出版物的总称。去年,红极一时的以“西点军校22条军规”为主题的图书被证实为伪书;《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也被证实书中的训言均系杜撰。哈佛大学明确回应:我们从没有过这样的标语。该书作者署名丹尼·冯,经查是一个地道中国人。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伪书”《没有任何借口》销量更是超过200万册。
目前,出版市场常见的伪书有三种:第一种,伪造外国作者及虚假评论。第二种,盗用国外已有影响或畅销的图书书名及相关信息,中文图书内容则完全或部分系自行编写。第三种,假冒国内著名作者。
出版商逐利监管难作为
高利益是推动出版社出版伪书的主要原因。炮制伪书,版税、稿酬、市场推广、广告宣传这些程序都不需要,可谓花小钱赚大钱。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建伟认为,伪书作为商品销售,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维权。伪书大致相当于假冒伪劣商品,侵害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虽然伪书涉嫌违法,国家新闻出版署也一直在加大对伪书的监管力度,但伪书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监管有时也难有作为。大连版权保护协会会长李东平说,在对图书质量监管上,我国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实名书号制,二是重大选题备案。但这两项并不对策划人和写手形成监管。
在伪书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版社有编审、校对、印刷的权利,但在选题策划和写作上往往交由策划人、工作室,图书出版的策划、发行等环节和出版社没有关系。因此,行政管理部门难以在出版前进行监管,至多只能事后行政处罚。
建议读者增强鉴别能力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表示,不少名作家都有被冒名出版伪书的经历,祝君波呼吁,作家名人,一旦发现被冒名出版伪书,就应追究出版社责任,共同抵制伪书。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出版社的把关和来自读者等民间力量的监督是遏制伪书出版、发行的三股重要力量,这三股力量应该有效结合起来。
业内人士也提醒读者增强鉴别伪书的能力。有效的鉴别方法包括“三看一查”:一看“著”还是“编”,“编”的书慎选;二看版权页的英文说明,版权页英文版权说明不完整的书,很有可能是伪书;三看目录和内容,翻译图书的目录或内容带有典型中国文风的书可能是伪书;一查,读者可上美国亚马逊书店网站或搜索引擎查看英文书名和作者,查询不到书的英文原名与作者的很有可能是伪书。
解放日报(许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