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抒真和建筑结缘始于抗战。193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感于“百业凋零,音乐更无前途”,苦闷的谭抒真进入沪江大学建筑系学习,后成为1940年13名毕业生之一。
毕业后,谭抒真曾在著名的华人建筑设计事务所——华盖建筑事务所当过几个月的实习生,但因为实习生没有报酬,不得不重操旧业。后来谭抒真还客串过建筑设计,包括在家乡青岛设计过一幢欧式别墅。抗战胜利后,谭抒真和几位同学一起赴南京通过了中央高等考试院组织的考试,获得建筑师称号及证书,还领到了经济部颁发的建筑师开业证书,成为一名持证建筑师。但实际上,谭抒真再也没有回到建筑行业。
建筑本身就是凝固的音乐。谭抒真的这段学习建筑的经历,后来对其的音乐事业有很大帮助。
1953年,上海音乐学院从江湾搬到漕河泾,组织上决定由身为副院长的谭抒真主持、同济大学设计院负责设计,准备建造一个音乐厅。在设计过程中,谭抒真利用在沪江建筑系学到的知识,提了不少设想和建议。建成后的音乐厅为长方形,舞台是敞开式,没有幕布,与观众厅连为一体,有二层观众席,成为上海音响效果最好的音乐厅。但当年承担具体设计的王季卿回忆,音乐厅刚落成时,曾有人说音响浑浊,不能投入使用。跑去问谭抒真,谭抒真很淡定,说:“人进去坐满了就不一样了。”后来果真如此。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各音乐场所舞台普遍流行挂美丽的金丝绒,地上则铺又厚又软的大地毡。但场馆方面没有意识到,音乐家和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一部分被丝绒吸收了,一部分被地毡吸收了,效果大打折扣。有关方面请教谭抒真,谭抒真研究一番后语出惊人:问题就在金丝绒、大地毡上,主张免除幕布设备,拉掉金丝绒。事实证明谭抒真又对了。
“隔行如隔山”,但假如你攀上山顶,也许就是“一览众山小”的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