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致电上海市酿酒专业协会秘书长吴建华,他表示,所谓“假酒”,并不是指喝下去致伤致死,而是它不是这个品质的酒,就是“假酒”。现在酒类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酒类流通环节由酒类专卖局监管,如此难以使监管真正做到一体化,造成酒类市场的暴利和造假行为日益猖獗。以葡萄酒为例,存在检测难、检验难、监管难的“三难”。
检测难
国内目前还没有准确方法检测葡萄酒的年份。欧洲许多国家都是从生产源头跟踪监控,而非事后依靠标准来检测。每个葡萄园运出的每车葡萄的品种、数量以及运往哪个酒庄都有记录,每年葡萄酒的产销量也有存档,哪个年份还剩多少酒,一查就清楚。
检验难
葡萄酒的检验难度较大,因为费用高。食品研究部门或酒类产品检测中心检测酒精度、糖度等单项理化指标,全套费用约1000元。如果要进一步全面检测葡萄酒的每一项成分,价格非常高。面对这笔不小的费用,消费者往往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监管难
按照现行的酒类商品产销管理条例,对生产、批发和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者,处罚力度并不大。不少酒厂的主管部门是当地政府,而一些知名酒厂又是当地的支柱企业,监管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