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5:品牌透视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3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难”导致假酒出现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酒类造假中,最容易造假的就是包装;而酒水主要是用口味香型相近的低价酒冒充;对于造假者特别是专门制造茅台、五粮液等高端酒的造假者来说,最麻烦的就是酒瓶,为了能做出仿真程度高的假酒,造假者就不得不四处回收正宗厂家的酒瓶。假酒犯罪屡禁不绝,还与不法分子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造假手法越来越高明有极大的关系。违法成本低也是造假者有恃无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致电上海市酿酒专业协会秘书长吴建华,他表示,所谓“假酒”,并不是指喝下去致伤致死,而是它不是这个品质的酒,就是“假酒”。现在酒类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监管,酒类流通环节由酒类专卖局监管,如此难以使监管真正做到一体化,造成酒类市场的暴利和造假行为日益猖獗。以葡萄酒为例,存在检测难、检验难、监管难的“三难”。

  检测难

  国内目前还没有准确方法检测葡萄酒的年份。欧洲许多国家都是从生产源头跟踪监控,而非事后依靠标准来检测。每个葡萄园运出的每车葡萄的品种、数量以及运往哪个酒庄都有记录,每年葡萄酒的产销量也有存档,哪个年份还剩多少酒,一查就清楚。

  检验难

  葡萄酒的检验难度较大,因为费用高。食品研究部门或酒类产品检测中心检测酒精度、糖度等单项理化指标,全套费用约1000元。如果要进一步全面检测葡萄酒的每一项成分,价格非常高。面对这笔不小的费用,消费者往往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监管难

  按照现行的酒类商品产销管理条例,对生产、批发和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者,处罚力度并不大。不少酒厂的主管部门是当地政府,而一些知名酒厂又是当地的支柱企业,监管难度较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特稿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财经
   第A08版:3·15专刊
   第A09版:3·15专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法治视窗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公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理财·财市解析
   第A24版:股市专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
   第B12版:新民楼市
   第B13版:新民楼市
   第B14版: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
   第B16版:新民楼市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新民楼市
   第B20版:新民楼市
   第B21版:生活之友
   第B2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3版:生活之友/时尚乐活
   第B24版:地产新闻
   第B25版:地产新闻
   第B26版:生活之友/欢乐亲子
   第B27版:彩票看点
   第B28版:公众服务
   第B29版:好吃周刊
   第B3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3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32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33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34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35版:品牌透视
   第B36版:品牌故事
劣质原料勾兑后“变身”万元洋酒
“三难”导致假酒出现
2011年十大酒类产品违法案
假酒频酿悲剧
鉴别真假酒有妙招
新民晚报品牌透视B35“三难”导致假酒出现 2012-03-01 2 2012年03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