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深度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3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攻非:新闻改革的弄潮儿
姜燕
▲ 1994年11月6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登《民航能不能招“空嫂”》 ▲ 1994年11月6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登《民航能不能招“空嫂”》
▲ 张攻非近照 周馨 摄
■ 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合影,从右至左为丁法章、王艮仲、孙起孟、束纫秋、张攻非
  本报记者  姜燕

  晚报复刊初期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当时封闭的新闻界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想来晚报的老报人和老读者都记忆犹新。而那一系列在报社老领导支持推动下的改革,多由时任一版编辑的张攻非主倡。

  40岁进晚报,60岁退休,20年的办报生涯,他曾在新闻编辑部、专刊部、经理部、体育部等多个部门任职,他更凭借对新闻的独到眼光,成为晚报多个“第一人”:他是第一个遵循赵超构办报思想投入新闻改革的人,第一个以并列第一荣获中国韬奋新闻奖的人,第一个获得全国优秀新闻论文奖的人;他还是横跨编、采、经营三大管理部门的复合型人才。

  张攻非最喜欢的名言是:弄潮儿在涛头立。

  重提旧事,他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今天的青年采编人员能有个努力的志向。

  推出“内内外外”,老将说:“好!”

  1981年,经父亲的老友、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孙起孟的推荐,只有高中文凭、几乎没有新闻专业经验的他进了新民晚报社,当一版编辑。当时,不同意见不绝于耳,但在社长赵超构和总编辑束纫秋的坚持下,张攻非走马上任了。

  他对新闻的接触仅限于1975年从工厂借调到新华社当过半年通讯员,除此之外,便是复刊前接受新民晚报老报人的培训。凭这点新闻根基,晚报刚复刊不到1个月的一天,他就在一版上悄悄推出一个创举,增加头版信息量。

  晚报的一版,按固有的说法,要求具备四大件:一个头条、一篇评论、一个特写和一张照片。四大件一摆,整个版面几乎就填满了,新闻摆哪儿呢?张攻非发现,每天新华社都会发大量的国际国内稿件。有一天,他突发灵感,把五六条新华社国内国外消息编成了一个小栏目叫“内内外外”,没想到当天就引起报社领导层的关注。赵超构看了很兴奋,时任副总编辑沈毓刚到编辑部办公室问是谁想出来的,当得知是张攻非的主意后,他说:“老将说‘好’!你要把它办下去。”

  今天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这个“小动作”,却成了当年晚报新闻改革的起点。

  为抢新闻,一封长信写给新华社

  复刊时,社长赵超构提出,晚报和日报要有差别,这等于将晚报与日报推上平起平坐的地位。可是,当时晚报只有6个版,新闻很少,拿什么与发行量120多万份的《文汇报》和80多万份的《解放日报》竞争?

  “复刊不久,我就提出一个概念,一定要抢新闻。”张攻非说,日报是出报前一天晚上截稿,永远没有“今日”新闻,今日新闻的优势在晚报。可是,怎样才能抢到新闻呢?当时晚报还处在复刊初期不被认可的阶段。这时,张攻非又想到了新华社,他当即起草一封长信,希望新华社也给晚报提供当日国内国际大事件的新闻稿,改变只给晚报供趣味性花边稿件的通常做法。这封信后来被刊登在新华社的刊物《新闻战线》上。

  他又找到了新华社的老朋友李尚志。李时任新华社政治组组长,专门跑中央重大新闻,他能列席中央重大会议。有了新华社的支持,抢发中央重大新闻就成为晚报一大亮点。“那时候,我每天早上给李尚志打一个电话,问他今天有什么重大新闻。”张攻非有滋有味地回忆起那段每天早上抢新闻的日子。

  最值得回忆的是,中共十三大闭幕那天,上午选举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下午出版的新民晚报就独家刊登了全部当选名单,“那一天,可以说晚报是全世界第一张报道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选举结果的报纸。”张攻非记得,那天下午,报社组织全体编辑记者上街卖报,当天新民晚报发行量就突破了100万份。另一桩事是里根到上海,当天上午10时,里根乘专机从北京飞上海,出发到达的时间精确掌握,政法部记者守在虹桥机场,看到飞机降落,里根走出舷梯,马上打电话向报社报告,报纸随即压版。当天下午,上海的读者在晚报上一并看到了里根当天在北京和上海活动的消息。

  后来,抢新闻成了晚报记者共有的意识,陆家嘴轮渡事件,记者兵分几路抢稿;上世纪80年代,48路公交车撞车造成多人受伤,晚报抢发后得到市领导肯定。“没有抢新闻的意识,报纸作为新闻纸就没有生命。”张攻非说。现在如果看到当天在北京的重大消息晚报没有报,他心里仍是非常难受。

  心里装着群众 不拘一格发头条

  张攻非心里装着群众,在编一版新闻选材上不拘一格,一些稿子虽然不是重大新闻,但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他也提出做头条。

  1984年,晚报记者顾龙写了一篇稿件,反映崇明农场一些大龄女青年的婚恋苦衷,而这在当时各个农场都是个普遍问题。张攻非一看,立即起个标题叫做《请关心这“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刊发在一版头条。报道刊出后,在上海各郊县引起强烈反响。

  跑医疗卫生条线的记者施捷,写了华山医院太平间的普通工人,工作兢兢业业,令人非常感动,而且他做的工作体现了面对人生最后一刻时强烈的人文关怀。张攻非看出个中意义,将他推上了一版头条。一个在太平间工作的工人也能上一版头条,这连记者自己都没有想到,更令许多读者惊叹不已。

  上海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改善,家里的东西渐渐多起来,家里摆不下了。原卢湾区顺昌街道办了个物品调剂会,把家里多余用品拿出来交换,张攻非认为这里提出的问题在社会上带有普遍性,也做了一版头条,题为《给家庭多余用品找个好出路》,在读者中反映非常好。

  张攻非在他的《人生四十学吹打》一书的自序中写道:“新闻,特别是头条新闻要贴近读者,必须要始终关注着群众的痛痒。天大热,得想着战高温的工人;下大雨,得想着屋漏的群众;城市富裕了,得想着特困户和下岗职工。”他经常出题目,把文章做在头版头条上,让读者觉着,报纸真的是和他们心贴心的。他常想,如果晚报不能做到这一点,怎么对得起晚报一百多万读者?

  催生“空嫂”,发挥新闻推动作用

  闻名遐迩的“空嫂”一词,也是张攻非的发明。这个词诞生在国家市场经济转轨、一大批下岗工人面临再就业的紧急关口,一个“嫂”字,迅速走红并进入全国再就业的各种领域。新闻,再一次充分发挥了社会功能,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对此,张攻非的认识是,新闻事业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桥梁和推动力的作用,媒体应成为“政府的眼睛”,发现和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疑难,推动问题的解决。这是新闻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4年,几十万上海纺织女工面临下岗,市妇联的同志深为揪心,前往航空部门探讨能否吸纳下岗女工的问题。情况被记者宋铮了解后,稿件发到了新闻编辑部,问题的重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航空公司能吸收下岗纺织女工,无疑是打开一个禁区,对各行各业具有垂范作用。

  记者的文章中最初用的词是“空太”,这是西方国家的称呼,中国人读来不习惯。张攻非吸着一支烟,在走廊上走来走去,一个“嫂”字突然跃入脑海,于是“空嫂”进入千家万户,成了耳熟能详的一个词。

  新民晚报以《民航能不能招“空嫂”》为题,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文章。接着,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又推动晚报与上海市妇联、纺织工业局等共同发起举行研讨会达成共识,催生空嫂的横空出世。

  记者编辑要有驾驭新闻的能力

  1996年,张攻非经历第7次干部调动,到了体育部工作。初时有些不适应,他觉得做新闻编辑是个“有创造性”的活,而体育新闻必须跟着大赛走,很受限制。的确,张攻非的思维似乎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他做的标题独具一格,形象、客观而不失感性地描述出新闻事实;在新闻理论探索上,他独创出许多“新闻名词”。比如“驾驭新闻的能力”、“新闻二度创作”及“震撼、流传是新闻价值的评定标准”等。

  他给记者编辑提出“驾驭新闻”的要求,他认为从编辑角度讲,记者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发回很多稿件,怎么安排版面是体现了编辑驾驭新闻的能力,如果安排不好,就会有零散的感觉,就不能让读者感觉到版面的丰富多彩和分量。编辑要在有限的天地里把稿件处理好。

  “从记者的角度讲,这种驾驭能力,首先在于他的发现能力,从采和访两个层面抓住‘活鱼’。”张攻非说,他始终把新民晚报这张报纸看成一张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在这张画卷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各种社会形态,正因为这张画卷,很多读者对晚报才爱不释手。

  他的“创造性”无处不在,暂离新闻版面去当经理部经理时,他还在造晚报新大楼时创造出“玻璃格子间”这个如今在写字楼内广为应用的分隔形式。

  离不开报纸,放不下读者

  1995年,张攻非获得全国第二届韬奋新闻奖,获奖材料的标题叫做《眼中有新闻 心里有读者》。他心里装着的不仅是读者,而且关心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因为他在“文革”中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他在经理部当了一年经理,就为远在闸北的晚报印刷厂的工人们解决了取暖和洗澡问题,为家属有残疾的工人家中送去捐款。他离开经理部时,收到一名印刷厂工人写来的信,信中说:“今天写信给你,我也不会讲什么好听的,我就是想告诉你,你在任1年间,到我们这里来了39次。”说到这里,张攻非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

  他心里装着的还有晚报和他的新闻事业。他说,到晚报这二十年,他没休过一个休息日,没休过一个节假日。新闻和读者是他生命意义所在,“确实离不开报纸,放不下。”说着,这个离开报社10年的老编辑沉默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来信来论
   第A06版:苏州河上行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17版:人才
   第B1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9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0版:人才/招生留学
张攻非:新闻改革的弄潮儿
新民晚报深度报道A12张攻非:新闻改革的弄潮儿 2012-03-04 2 2012年03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