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开药惯例”
全国人大代表周红玲在社区曾听到慢性病病人抱怨,他们要长期服药,而医生一次只能开一周的药,病人不得不每周“往返跑”。
出现“往返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院得到的医保预算是按上年度均次开药费用计算的,一名病人一周的开药费用自然大大小于“月费用”,“如果医院将一周一开药变为一月一开药;那么,医院的年度预算一定会崩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说,医院要突破“开药惯例”,一定得财政支持先行。
面对日益高涨的“开药改革”呼声,去年,上海市医保局承诺:如果医院改革开药制度,满足慢病配2-4周药的需求,那么,医保需要补充多少预算,就补充多少。这项改革去年6月就从市六医院开始。
“制度微调的结果是,到去年年底,医院门诊复诊率下降10.56%,初诊增加41%。这意味着,医生可以把更多时间留给初诊病人,避免了每周为同一病人重复开药耗费大量时间。”贾伟平说,医院敢于尝试变革,在于得到医保的大力支持。今年,中山医院也尝试改革“开药惯例”。
补贴小小试纸
目前,我国糖尿病总患病人数约为9200万人,其中I型糖尿病约占其中的6%~10%,他们必须用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研究表明,强化血糖控制可以使I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病变的危险性显著下降,可降低54%的肾病、76%的视网膜病变和60%的神经病变发生率,但同时也会使低血糖发生率提高3倍以上。因此,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关键一步。I型糖尿病每天需规范监测4-7次血糖,以此决定胰岛素的注射量,但患者很难如此频繁出入医院,医生一般建议病人在家中自测。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在医院检测血糖才可以医保报销,如果在家监测,血糖试纸只能自付,许多糖尿病患者无力负担,以致SMBG无法实施。
贾伟平建议,政府在财力许可情况下,将血糖试纸纳入医保范围——不妨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每天提供4片免费血糖试纸,或予以部分支付。小小试纸的制度微调,或许就能让十分之一的患者在家免费监测血糖。
落实舒缓疗护
去年一年,市六医院急诊科死亡805人。其中,100多人属于心肌梗死、中风及创伤等急诊死亡,而由慢病造成的死亡则占80%,其中晚期恶性肿瘤占了四分之一。从中不难发现“反常现象”——三级医院本该用于急诊抢救的医疗资源,却主要用在慢病救治;市六医院原本只有44个床位的急诊科扩大到150个,还是供不应求。
“几乎每个三级甲等医院都遇到类似的‘反常医疗’尴尬。”贾伟平说,要让老年病、慢性病、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得到恰当救治,也要“微调”社区医院的功能定位。
目前,不少社区医院的病房床位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慢病护理、临终关怀等需求。因此,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正是:在全市17个区县都确定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设立“舒缓疗护”病区,配备专职医护人员,专门接诊收住癌症晚期患者。
在奚美娟代表看来,微调也透露了社区医院功能定位改变的一种趋势,从中受益的将不止是病人,而是整个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特派记者 姚丽萍 薛慧卿 马亚宁(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