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阿竹
【嘉宾】
郝铭鉴
《咬文嚼字》主编
赵丽宏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文学》社长
张成新
作家、语文教师
主持人的话▲▲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管熟悉不熟悉,我们互相打招呼的语言变成了“亲”?不管你愿不愿意,网络语言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你熟悉那些最新的网络流行语吗?当看到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中,也在使用淘宝体时,不少普通网民可能会为政府部门的亲民意识会心一笑。然而,网络语言活跃甚至泛滥的同时,相关研究和规范的缺位,却不得不令人担忧。
关键词 新词汇
网络影响着现代汉语的变化
A
主持人:我们每个人每天的工作生活中都离不开语言。但是,普通人很少思考这个问题——语言到底是什么?
郝铭鉴:语言是工具,是沟通的桥梁,它就像空气和水。没有语言,人们就无法正常生活。语言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能力。是否有扎实的语言能力,意味着你是否能和别人顺畅地交流。迈克尔·杰克逊五十岁就去世了,在我看来,他的死亡和他的语言能力有关。由于一些莫须有的丑闻,他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非常痛苦,可是,他却不擅长语言表达。他曾接受奥普拉的采访,但那是一次失败的采访,他原本有机会向世人澄清丑闻,但是,他却说不清楚。这种痛苦的压力吞噬着他的健康。我觉得杰克逊有一句话说得很对“谣言跑的是一百米,而真相跑的是马拉松。”
主持人:不同时代的人有着自己习惯的使用语言的方式和习惯使用的词汇。时代在变化,我们的语言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作家,赵丽宏先生在工作中时时刻刻都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对于语言的这种动态的变化,您怎么看?
赵丽宏:语言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语言必定随之变化。我觉得现代汉语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在影响。第一,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生动描绘,为大众所认可,并得以流传成为日常用语。第二,网络上出现的新词汇。不少新词汇表现了民间的智慧,比如“给力”、“山寨”等,但也有很多是很无聊的,如一些单纯的谐音“杯具”、“神马”等,只是打错了字将错就错而已。第三是外来语。主要是一些汉语中没有准确对应的词汇,无法准确翻译,便采用了谐音,比如很多化学元素和药物,如“盘尼西林”、“吗丁啉”等药物的名称。
主持人:如您所言,语言一直都在变化,一些新鲜的词汇不断地融进我们的社会语言。这种变化,在不同的时代有没有差别?
赵丽宏:以前,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速度很慢。现在有了互联网,新兴词汇的传播速度非常惊人。一夜之间可能就诞生了新的流行语。
关键词 流行迅速
进入社会语言系统须经筛选
B
主持人:郝铭鉴先生
对如今在年轻人中盛为流行的网络语言是否关注?
郝铭鉴:网络语言是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是热情的、投入的,创造了许许多多新鲜的语言材料、表达手段。有些网络语言表达力是很强的,比如“雷”,雷字原本只是个名词,在网络语言的表达中,将它当做形容词、动词来使用,非常传神。这对于丰富语言表达手段是积极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不同。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有专业门槛,一篇文章要在报纸上发表出来,要经过多道筛选、修改的程序,而网络是自媒体,没有传统媒体那样严格的审核程序,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布自己想说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网民都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像报纸的记者、编辑那样严谨。有些网络语言,网民之间私下交流没问题,可是,作为社会语言,就有另外的标准来考量,并不是用的人多就是科学的。现代人对于语言要保持清醒,要有筛选意识,要有个“一慢二看三通过”的过程,的确很好的,可以进入社会语言系统。
主持人:似乎很多流行的网络用语,都有强烈的情绪在里面?
郝铭鉴:网民上网交流的目的是什么?娱乐、休闲、宣泄情绪……所以,情绪化的语言比较多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很多谐音的网络语言,则是用来进行娱乐性的交流的。这都不是正常的语言交流。中国历来有文字游戏的传统。但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游戏文字的。
网络表达一方面比较轻松,但流行语言流行度高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少了个性。看上去你在使用最潮的词汇,很时髦,但是事实却是你的语言很贫乏。比如一个“酷”字流行起来,所有的人都在用它,用在各种地方,一时间,好像除了这个字就没有更多的表达方式了。
关键词 积极引导
将网络语言和母语教育融合
C
主持人:学生可能是接受网络语言最快的人群之一,一个新兴的流行词在网络出现,第二天,我们就能在校园中听到了。这也让不少家长老师担忧。张成新老师有没有和自己的学生讨论过网络语言的问题?
张成新:网络语言对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冲击是非常大的。在这个问题上,堵是不行的。我对学生讲过三条原则。只要是符合这三条原则的网络语言,用用无妨。首先是要用得准确。母语讲究的就是准确。只要用得准确、恰到好处,网络语言完全可以运用。第二,要雅一点,不要太俗。有的网络语言是很不错的,但也有一些是不雅的。有一次在课堂上,我说到“有些时候,学生如果能向老师提不同意见,应该提倡和鼓励”。有个学生就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要砸你的场子。”我告诉学生,这样的语言不美,这里是教室,不是赌场,干嘛要砸?语言是要追求美感的,包括网络语言。第三,要有时代气息。这其实是网络语言的优势。一篇文章中偶尔用到一两个富有时代感的网络词汇,既生动又有时代感。我认为,作为老师观念要更新,别以为网络语言就是洪水猛兽。关键是要让网络语言和我们传统的母语糅合在一起。
主持人:如今微博成为了最迅速的传播信息的工具,很多流行的网络语言都在微博上诞生。听说张老师甚至能利用微博来进行作文教学?
张成新:大家都在用微博传递信息,但是,微博还有一个功能被忽略了——它其实是一个锤炼语言的很好平台。我现在就在利用微博写游记,发表一些观点,规定自己要在140个字内把意思表达清楚。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容易。这一定程度考验了运用母语的功力,以及古文功底,当然有时候也会使用到网络语言。我的微博:新浪微博张成新老师。
关键词 内心认同
流行语背后是社会事件的聚焦
D
主持人:流行语大多来得快,消失得也快,有的流行了一阵就会被淡忘,不过有的却会一直被使用。这中间的差别在哪里?
郝铭鉴:冷静想想,不同时代流行的是不同的东西,这和人的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等都有关系。比如,孔夫子的时代,“不学诗无以言”;宋代时流行柳永词,“凡有水井处,必有柳词”。到了今天,我们会发现,流行语的背后往往会有重大的社会事件作为聚焦点,使得大众对这个语言达成共识,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
大家肯定记得有一阵子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是现代人久违了的一种生活方式。那里面有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有最朴
素的生活情趣。这些因素让这句话有了情感在里面,所以很快地流行起来。如果,这句话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它很快就会淡出大家的生活。但是,后来有许多人在拿这个句式造句,翻出不同的花样来。比如,有家人气很高的饭店“外婆家”,门口总是有人拿着号码牌等候。而饭店服务员叫号的方式也很特别:“××号,外婆叫你吃饭!”会用这个句式来造句的,还不只“外婆家”。我平时经常使用订餐小秘书的服务,去年母亲节的前一天,订餐小秘书给我发了一条信息,“郝铭鉴,叫你妈妈出来吃饭!”这是商家回馈客户的一种方式,套用了这个句式,让人觉得很有人情味。
而把这个句式用到更深刻内涵的则是有网民发出的呼吁:“官员们,妈妈叫你回家吃饭!”这反映了大众的态度——很多官员的腐败堕落就是从不回家吃饭开始的。
关键词 官方借用
只能偶尔为之不宜成为惯例
E
主持人:我们看到一些政府部门也在使用网络语言发布信息,这样做是否合适?
郝铭鉴:有的政府机构用淘宝体发布信息,有些大学的校长用网络语言做报告,我想,他们的出发点是亲民,偶尔为之可以,但不宜作为一个固定的语体风格。同时,在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还应该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不会引起任何误解。比如,大学给新生寄送一个正式的录取通知书,里面附带一份淘宝体的注册指南,那就没有问题。
要知道,语言能塑造形象,不同文体是有不同功能的,法院贴公告用淘宝体肯定不合适。有些部门就是需要以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
赵丽宏:官方用语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规范使用,要慎用网络语言。要警惕误导民众。规范是需要的,但要合理,让大家心悦诚服。语言的规范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国家语委应该要做这个事情,首先要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做好梳理工作。今年参加全国政协大会,我会提交一个与此相关的提案。
关键词 批评缺位
学术界对于当代语言的研究太薄弱
F
主持人:一方面,官方机构都在使用网络语言发布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对于如此活跃并且影响力广泛的网络语言的研究似乎很少?
郝铭鉴:网络语言在当今中国社会被使用得非常多,对社会生活冲击很大,但是我们对它的研究却很薄弱。我觉得这里面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要从源头抓起。要从小就给孩子一套规范的语言体系。第二,语言研究要及时跟上。我们的学界研究宋代、汉代的语言的人很多,但是,对于当代语言,特别是网络语言的研究却很少。第三,我们的文化批评中针对语言的批评几乎没有。
在古代,出版者讲究出善本书,把最好的文化保留下来。写作者讲究语言的反复推敲。文人间互相评点,“一字师”的故事比比皆是。三方面结合,保证了文化的深度。现在,又有多少人在认真做文化批评?
主持人:在关于语言使用规范的争论中,有人提到了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涉嫌违法。关于语言文字,我们国家有怎样的法规?
郝铭鉴:毛泽东时代对语言文字是极重视的。他自己的文章、政府的文件,都请语言文字专家把关,并且,还制定了一批有关语言文字的政策。《语言文字法》2001年实施,但是这部分法规是没有处罚措施的。当前我们社会语言文字混乱与执法不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