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艺文观察
     
本版列表新闻
~~~——我对生物艺术与设计的一些思考
     
2012年03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荒谬”或莫名其妙第一印象
——我对生物艺术与设计的一些思考
■数码艺术———毛毛虫
■数码艺术———蝗虫
■数码艺术———螳螂
■三维立体城市风景
■油画———机械运动
■油画———废弃原理
■油画———事故想象
■油画———撞击逻辑
  ◆王大宙  文/图

  对艺术而言,生物艺术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艺术语言样式;对物种而言,生物艺术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物种样式。

  生物艺术的艺术交流方式

  生物艺术虽然以艺术形式存在,但它不是过去某个艺术史的延续发展,它的关注点、文化环境、样式形态、语言系统与人们通常理解的艺术人文已没有太多的关系。生物艺术展示的是一个全新的、一个活的、有生命的、与人类交互呼应、共同生存的系统。 

  生物艺术由活着的材料创造出来,它孕育、成长,并以一种不合逻辑的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这是生物艺术让我着迷的众多原因之一。 

  活的生物艺术品博物馆 

  可以想象,在博物馆里所有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有生命的“活的艺术品”,它们的生存环境条件和展示形式都将有别于现有的博物馆,也有别于动物园或植物园。而艺术家探索的便是这种介于艺术、生命和自然之间的创意力量,他们以培育“活的艺术品”作为自己的艺术形式。同时,他们的身份游离在艺术家、科学家和园丁之间。 

  人类与生物艺术品新关系 

  人类与以前那无生命而冰冷的艺术品(产品)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美感享受、环境布置等,自从出现“活的艺术品”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原有的关系之外,情感互动、哺育抚养等关系也随之产生。 

  生物艺术家使用细菌、活组织、生物体和生命过程等来创作艺术作品,以此模糊了科学和艺术传统的区别。大多数生物艺术作品更趋向于通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来反映社会,传达艺术家对政治和社会的评价。 

  我曾经这么形容生物艺术:我把这种艺术形式看作是设计创作或科学研究。而我自己则更像是一个结合厨师和园丁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家。 

  (作者为原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分校客座教授)

   本版作品均王大宙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来信来论
   第A08版:理福专版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社会与法/大案追击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城市记忆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文观察
   第B04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连载
   第B09版:财经周刊
   第B10版: 财经/服务指南
   第B11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12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13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14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15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16版:拍卖指南
“荒谬”或莫名其妙第一印象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文观察B03“荒谬”或莫名其妙第一印象 2012-03-24 2 2012年03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