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在的小城,一度属于矿山资源型城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小城矿业发展最辉煌的时期,采矿工人的收入比较可观。但也就在这个时段,老工人陆续到了退休的年龄,按照那时的政策,井下工人可以享受“子女顶职”的特殊待遇,加上招工的门槛较低,大批的年轻人进入矿山,成为新一代的工人。谁料进入新世纪后,矿山资源被挖空了,大部分矿山都宣布倒闭。那些八九十年代入矿的工人,很多都面临着下岗的命运。
我的对门就是这样“两代工人”之家。因为经常串门,我对这个大家庭的情况非常了解。父亲老王于1997年退休,唯一的儿子小王当年顶职成为工人,2003年因矿山倒闭而下岗。这套房子的户主是老王(系老平房拆迁回迁户),小王一家三口是寄住在父母的80平方米的房子里。不仅在住房方面“啃老”,在经济上,小王两口子也明显“啃老”——两人现在都没有工作。每天,小王负责接送和辅导上初中的儿子;妻子则在家负责烧饭买菜干家务。幸亏老王和老伴的退休金每月能拿到4000多块,大家庭的基本生活倒也没什么问题。
其实,小王刚下岗时也想找一份工作的,但老王坚持让小王去电大读个本科文凭。读电大必须参加入学统考,小王不得不重新学起了英语、语文和数理化。小王电大毕业的时候,小王的儿子(也就是老王的孙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在老王看来,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误,是没能让儿子上大学,所以儿子暂时没有工作不要紧,但将来小孙子一定要考上好大学!于是,小王的主要任务,便放到孩子的学习上。
由于他的精心辅导,孩子小学毕业就考上了全市最好的初中学校,而且还进了“双语班”。但这所学校离家较远,老王又“拨款”给儿孙买了一辆摩托车。小王每天负责接送四趟,晚上则陪着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父子两人便共同研究……
老王对我说,等孙子考上大学,儿子也得找一份工作。我嘴里说“好”,心里则担心那个时候小王年龄大了,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可前不久,我和小王聊天时,他主动吐出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几年,在辅导儿子的学习方面下过很多功夫,积累了小学、初中辅导的许多经验。所以,将来我准备专门办个家教辅导班,既能发挥我的专长,又能获得一些收入。”
我大声叫好。小王则有点羞愧地说:“这些年,我们一直是在‘啃老’;几年后,我们当然要回报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