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挫折情境是挫折教育的一种方法,但屡屡的挫折又会让孩子失去自信,所以,重要的是要正确引导孩子面对挫折,培养他们受挫后的恢复能力和自信心。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面对挫折时,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沪上知名儿童社会角色体验乐园——星期8小镇,在设计其“职业体验”的游戏中,充分融入了“挫折教育”的元素。比如,孩子应征成为“烘焙师”,蛋糕做坏了怎么办?作为一名“赛车手”,比赛落在人后怎么办?“警察局”里抓“歹徒”,失败了怎么办?很多孩子可能会哭,表现出气馁、沮丧和不能接受,也会因此放弃继续完成“工作”任务。儿童对成败的表现都很直接,因为它通常与体能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跑步、爬山、下棋等,竞争的标准也多是最快、最远、最高、做到与做不到。虽然孩子在“失败”时的挫折感是真切的,但是只要批判标准是天然的,或者小朋友们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父母或老师强加的,孩子们就会很快地摆脱挫折感。
孩子因失败而沮丧时,父母不要说“我认为你是最好的”,孩子会认为自己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把失败归在裁判或他人身上。这时应积极引导孩子正视失败,告诉他“找到失败的原因并继续努力,也许下一次就会成功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天早上起床后,瑞士的小孩子就会把被子叠好、床铺整理好。上学回来之后,得整理好自己的房间,不能等着爸爸妈妈来收拾。这些事情不用别人督促,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儿,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房间都整理不好的人能成什么大事。在生活中锻炼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委屈、哭闹,而心疼得轻易满足他的要求。要让孩子明白,想得到一个东西,必须自己付出。只有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最值得珍惜的。
父母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遭遇挫折,不要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就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