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难救红庐
作为中星集团在上海最具代表性的豪宅作品,中星红庐于去年下半年高调开盘,甚至邀请了著名演员陈道明担纲代言人。但是据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整个项目开盘大半年来仅售出13套,其中今年开年以来仅1套。
位于长宁区中山西路虹桥路路口的中星美华村则是中星集团市区高端豪宅公寓的代表,从2010年12月开盘至今,也仅仅去化掉了46套,其中包括开盘月集中去化的20套,今年的成绩也仅为1套。而位于佘山板块的中星佘山溪语,今年1-3月份也只成交了3套,成交均价为22000-23000元/平方米。
除了销售低迷之外,中星集团在豪宅转型之路上同样遭遇“尴尬”。据业内人士透露,中星美华村首幢商品住宅楼于2006年9月中旬结构封顶,整个项目2007年3月竣工,真正开盘销售却是2010年12月。这几年,受大虹桥等利好因素影响,中星美华村房价一路水涨船高。
不差钱
2011和2012年是上海中星集团项目集中上市的“大年”,首开或续推的项目包括中星美华村、中星红庐、海上名豪苑、海上御景苑、莱顿堡、城际广场等多个项目;同时,还包括浦东曹路200万平方米保障房和嘉定城北两个保障房项目的建设。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中星主推的三个高端项目———红庐、美华村和佘山溪语都未获得理想的销售成绩,当市场上“降价潮”蜂拥而至的时候却并未看到中星的身影。有关人士指出,中星集团这几个项目的拿地时间都比较早,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价格完全可以成为中星项目脱颖而出的一大利器,但是中星却并未在降价潮中有所表现,没有获得购房者青睐也就处于情理之中。
有关专家表示,中星集团不愿意降价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作为国企拥有雄厚的资本。与民企相比,国企拥有更宽松的融资环境和低廉的融资成本。在今年政策愈发收紧的情况下,房企资金链开始经受考验,拥有雄厚资金链的国企很有可能成为价格博弈战中最后的坚守者。
亟需革新
国企央企具备了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冲动下,更容易获得资源。“成立晚、起点高、目标远”是国企的通性,但正所谓不进则退,相比一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国企近几年来发展速度较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刚需到保障房,中星一直致力于亲民化住宅的建设,然而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位于中山西路虹桥路的中星美华村就曾被业界诟病———中星美华村的外立面设计显得较为“特别”,看似办公楼风格的外立面与社区内的老洋房并不呼应,且主打的历史人文底蕴概念和现代化的外立面矛盾,最终导致外立面的接受度不高。虽然中星美华村打着历史产品重新打造的旗号,想要做一个现代与历史人文相结合的产品,但是最后却让高端的购房者有些看不懂,在整体感觉上显得颇为掉价。
大嘴任志强就曾指出,国企在占用比民营企业多得多的资源基础之上,做出的贡献并不比民营企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