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势里,等级是森严的,不可逾矩。而且,它不像欧美人,也讲等级,但画的圈很大,比如五百强企业啦,前一百名大学啦,等等。我们比他们严谨得多,一般等级只限于一、二、三,之后的,便基本上排不上号了。从前科举考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第四名怎么称呼呢?恕我腹笥甚俭,一时想不起来了(难道叫“探花后”不成)。竞技场上,我们把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叫做冠军、亚军、季军,第四名呢?究竟有何名堂,还是说不出。世俗社会把第四名(等),是看作输的(四,谐音输)。医院,被分成一级、二级、三级,你可听说有四级医院的?食品,被标签为一级、二级、三级,你可听说过有四级火腿的?现在,有人常常会说,把某某分成三六九等怎么怎么不合理。其实,哪里来得那么细,分成三等就到顶了。
有个例外。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之后,有所谓“长江第四鲜”的叫法,一点也不别扭,大家都认同。这第四鲜,便是鮰鱼。
鮰鱼因为偏旁里带个“回”字,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因为它是洄游鱼类,所以有了这个名称。
问题是,为什么其他三鲜更是标准的洄游鱼类,它们不叫鮰鱼,单单“鮰鱼”会写作“鮰”呢?
苏东坡《戏作鮰鱼一绝》一诗曰:“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讽刺有人把鮰鱼误作石首(一种鱼)。苏子在诗里说得很清楚,鮰鱼是粉红色的;少细刺硬骨;不像河豚那样有毒;无鳞。
苏子自以为无懈可击,然而,跟他抬杠的人不是没有。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先祖查慎行(清代著名诗
人,有《敬业堂诗集》)就认为苏东坡写了白字:“类篇止有鮠鱼字,梵语苏诗恐误人。我是江湖钓杆手,为公笺释到纤鳞。”(《院长饷新年食物兼示四绝句次答·次韵鮠鱼》)并加注疏曰:“《说文》《玉篇》俱无鮰字,司马公《类篇》有鮠字。《释氏稽古略》谓:‘宝公吐鮠成活鱼,今江中洄鱼是也。’东坡诗中作鮰。洄与鮰当是鮠字之讹。”
所谓“鮰鱼”,在生物分类学上只是作为别名,它的学名叫长吻鮠,属鲶形目,鲿科,鮠属。不同的地方,鮰鱼有不同的称呼,上海叫“鮰老鼠”(鮰鱼嘴两边各有两条触须,有点像老鼠)、四川、湖北一带叫“江团”(大概取其肉团团的特点),贵州叫“习鱼”(出自习水?)。实际上,说“鮠”,或者“鲿”,还是“鮰”,都不能让人对它的外部特证印象深刻,说它与“鲶”靠近,倒是合适。鲶鱼最大的特点是有触须,而且比较肥腴,一般人还是似曾相识的。
此外,苏子说它“不药人”,同样有点问题。鮰鱼肯定不像河豚毒性剧烈以至于取人性命,但它也是有毒的,在淡水鱼中毒性算是比较大的。鮰鱼背鳍刺和胸鳍刺长有毒腺,人被刺后会产生剧痛、灼热,若穿刺程度较重,会出血、局部肿胀,有些人还会发烧等。
所以,苏东坡随口一说,有让人“吃药”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