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长风生态商务区“变身”的背后故事
~~~——长风生态商务区“变身”的背后故事
~~~——长风生态商务区“变身”的背后故事
~~~——长风生态商务区“变身”的背后故事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能落后老工业基地华丽转型
——长风生态商务区“变身”的背后故事
徐轶汝
  这里曾是苏州河沿线民族工业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两个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化工、机械、轻工等100多家企业;如今,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华丽转型,成为中心城区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长风生态商务区——老旧斑驳的厂房被60多幢拔地而起的商办楼宇所替代;蜿蜒的断头路被拓宽并与苏州河上的3座新建桥梁打通;2.7公里亲水岸线绿意盎然。

  从2003年1月转型“大幕”正式拉开,到今天,长风生态商务区已走入第10个年头。去年的园区总税收突破10亿大关,今年计划翻番。

  土地收储 “突破”一条路

  “刚开始最怕什么?怕地拿不到,怕房拆不掉!这是当时最大的瓶颈!”长风生态商务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陈敏说。当时规划范围内的144家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因为产能落后,处于停业状态。尽管如此,由于这些企业多为市级,土地收储谈判难度很大,往往要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谈判才能拿下一块地。对于个别大企业,采取的是“规划引领、共同开发”的策略。

  位于地块南侧的上海化工研究院曾是老工业区里独一无二的花园式厂区,根据规划,化工研究院将就地转型为一个研发中心,其中就涉及到了一条路的辟通——东西向的光复西路将“穿院而过”。360米长的光复西路化工院段是长风沿河景观通廊的核心地段,要是由东向西沿路直行,到了中江路就过不去了。但道路辟通就意味着厂区将被一分为二,研究院的负责人压力不小。然而,随着长风生态商务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曾经“最美丽”的花园式厂区,在周边现代派高楼和生态绿地的反衬下,显得有些“灰头土脸”。“我们怎么就被拉下了?”研究院负责人有些不好意思。此时,普陀区领导也关心起“一条路”问题,主动为化工院建造临时食堂,解决拓路过程中产生的职工就餐问题。这一条路引发的“小插曲”有了圆满的解决。

  目前,长风生态商务区已经完成了94%的土地收储,532户居民动迁。

  招商引资 “改造”一幢楼

  长风国际大厦是商务区内位置最好的大楼,被冠以普陀区“最节能”大楼的名号,系统能耗低于同等规模大楼10%以上。事实上,大楼的能源系统改造,就是由楼内的主要租户——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亲自操刀”的,这是怎么回事?

  陈敏说,这可是他们为了引入一些跨国公司的区域性总部,所准备的厚厚的“彩礼”。

  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领先的能效管理专家。总监孙力告诉记者,去年4月入驻时,除开业补贴、免租金等常规做法外,长风生态商务区为这家1000多人的大企业腾出了位置最好的10层楼面。没想到的是,施耐德进一步提出,为了效仿法国巴黎总部、践行企业理念,要对这幢新大楼的能源系统进行改造,控制消耗、提升能效。接不接这个“茬”?破不破这个“例”?区政府没有过多犹豫:支持,并拿出数百万人民币补贴。

  出手“阔绰”的背后,陈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幢区‘最节能’大厦,每年能节约200万元左右的费用,4年内就能收回改造成本了。”陈敏认为,施耐德的理念与长风的“智慧生态”理念不谋而合,更会对周边区域形成示范效应。同时,施耐德也感受到了长风的诚意,孙力笑言:“不‘嫁’过来都不好意思了。”

  截至2011年底,长风已经入驻300余家企业,如全球水处理专家、市商务委认定的普陀区首家跨国企业总部纳尔科;从事全球餐饮旅游服务的法国索迪斯集团;全国造船业龙头企业熔盛重工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

  一园十馆 “老根”保留好

  沿古北路桥向北驶入长风生态商务区,入眼皆是一派绿意盎然。沿苏州河2.7公里的水岸建成了一条80米至130米宽的绿色长廊……新建公共绿地、开发地块配建绿地和原有绿地合计达1500亩。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一园十馆”就点缀在这些绿地中。

  然而,承载着苏州河沿线老工业区历史文脉的“一园十馆”,曾是在夹缝中培育的文化“幼苗”。按照规定,绿化用地中的管理用房不能超过2%,如果姓“绿”,这么多房子要基本拆平;如果姓“文”,这些破败的厂房又着实谈不上什么历史价值。在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园十馆”都是黑户口。

  为了保留这些印着城市深深烙印、却并非历史保留建筑的旧厂房,长风生态商务区与绿化、文化等部门反复协调,出具了详细的功能性方案。如今,“一园十馆”在普陀区的文化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百年国宝展、中日青少年摄影展、全国大学生雕塑展等重要活动在这里举行。面对这份满意的答卷,相关部门终于松了口,认为2%的限制可以有所突破,最终在夹缝中保留并培育了长风文化的“老根”。

  本报记者  徐轶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早间点击
   第A16版:招聘专版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读者之声
   第A29版:人才/温州专版
   第A30版:人才/温州专版
   第A31版:人才/温州专版
   第A32版:人才/温州专版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2版:资讯生活·旅游
欢迎惠普在沪建立产业园区
二季度突出抓好九方面工作
产能落后老工业基地华丽转型
广告
新民晚报要闻A02产能落后老工业基地华丽转型 2012-04-17 2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