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并不都能说会道,有的甚至只聊了几分钟便匆匆告辞去赶活儿。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他们最好的脚注,一把榔头、一个凿子、一手绝活,代替他们说出了许多话。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共有的,是对这一门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的热爱。
观音的眼睛
大件组的组长,名叫沈国兴。四十多岁的他,被称为“雕刻金子的人”,每天在金皮上敲个几万榔头是家常便饭。说起从业初期的艰难摸索,他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在2001年,他负责的大件组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活儿——承接一尊重12公斤,高88厘米的观音金佛像,这是建厂来规模最大的观音佛像。经过几天的揣摩制作,他们做出了第一件小样,衣袂飘然,面容慈祥,微微带笑。不料客户看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这尊观音的眼睛,不对!”原来,客户希望观音的眼睛在180度的范围内都要展现出对人微笑的效果,人走到哪里,观音的眼神就要看到哪里。
为了达到这个苛刻的要求,沈国兴来到外地,找到一座正在装修的庙。他沿脚手架爬上大佛,细细揣摩,终于悟出了原理:距离和体积是奥秘所在。大型的佛像体积大,坐得高,宏观性和模糊感加强了她微笑的效果。而小型佛像只有突出眼球、加强眼部的夸张效果,才能全方位展现如“蒙娜丽莎”般迷人的笑容。
沈国兴根据这一原理几易其稿,每天修改敲打。在最终成样揭开帷幕的一刹那,客户的眼睛亮了:这个观音,活了!
千年的文物
沈国兴还有一手绝活,就是为千年前的文物“整容”。这些文物,出土时大多凹瘪变形,这就需要有人为它们“洗脸”,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谓“整旧如旧”。
一天,公司来了两位工作人员,说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千多年前的辽代金质文物,是国家二级文物,但出土时严重变形:“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东西,万一弄坏就成了历史罪人。所以只能把它们收着,无法展出。想问问,老凤祥能否修复?”
沈国兴淡淡地说,试试吧。他接手了17件文物,全都凹瘪得厉害,金壁厚薄不足20丝,相当于一张A4纸。修复有两种办法:一是外力牵拉,但会用力不均,极易弄破金壁;二是从内向外慢慢拱,虽然安全,但瓶口小,工具在内活动不开。
于是,沈国兴花了两个星期,设计制作了一套工具,像楦鞋一样,将凹瘪的瓶楦成原状。十七件严重变形的国宝“焕发青春”,终于能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未完待续)(文/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