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5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尴尬的书评
陈歆耕
  陈歆耕

  当下传统纸质媒体上,几乎都有书评版。有的甚至有书评专刊,但是遗憾的是极少有哪篇书评能吸引我去读,乃至读完。

  书评对当下图书市场几乎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在市场热销的图书,有几本是因为书评的引导呢?我看到,有一本连续在当当网居于畅销榜首的心理励志书《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在传统媒体上几乎没有看到过对该书的评价。据说该书作者先是将部分内容贴在天涯社区,受到网友热捧,然后作者应出版社之约整理成书。网上的“草根跟帖评论”倒是很多,很活跃,但“草根评论”基本都是简单的读后感,只说“好”与“不好”,一般不作原因分析,当然不能算严格的书评。出于好奇,我也网购一册,稍稍一翻便明白了其畅销的原因:这是又一本“心灵鸡汤”,所谈问题皆切中当下人浮躁、脆弱的心理疾患,同时表述语言又幽默风趣,轻松好读。可以举出很多例证,说明大量畅销书都跟传统媒体的书评无关:如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后宫》(近期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的原创小说)等等。当然,畅销不是评价书的品质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在市场热销的书跟书评基本无关,两者成了互不交接的平行线,起码说明媒体上的书评已被“边缘化”到何种程度。

  我自己购书,大多也极少是因看了书评。一是直接到书店浏览翻阅,二是友人的推荐。

  我们的书评家都到哪里去了?

  我闭上眼睛,打开脑袋里的“雷达”,满中国扫描搜索,还真说不上谁堪称是一言九鼎、深孚众望的书评大家。就像某些经常出没在《纽约书评》和《纽约时报书评》上的权威书评家一样,这样的书评大家的观点往往能决定一部书的命运:影响大众的阅读趋向和选择、左右发行市场的起落,或帮助人们了解它是否有学术和文学价值。

  为何当下中国的阅读界,书评很多,影响力却很微弱;写书评的人很多,却找不到在公众中一提皆知的“书评大腕”?原因或许很多,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讨论。我想,一位真正的书评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书该评,什么书不必评?上世纪40年代,乔治·奥威尔就说过“你如果跟图书没有某种职业上的关系,那你就不可能知道,大多数图书是多么烂。在十本书里,对九本多的客观而真实的评价都应当是‘这本书毫无价值’”。如果你出于人情或利益因素,不断在书评中“编造感想”、“赞美垃圾”,“你实际上是在把自己永恒的精神倒进下水道,每次倒掉一品脱”,其后果——书评就如第三次喊“狼来了”的孩子,无论你说的是真话假话,大概都不会有人相信了。

  因此要催生一代书评大家,无疑首先要树立书评的公信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长三角/专版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17版:人才
   第B1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19版:人才/留学招生
   第B20版:人才/留学招生
尴尬的书评
良相与良医
书法 
海棠诗话
风雨兼程总相宜
红安名胜
十日谈小启
木工迎来春天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2尴尬的书评 2012-05-13 2 2012年05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