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四月份,先是哈尔滨一医院发生医患纠纷,酿成血案一死三伤;接着是北京一医院,有医生又被砍成重伤,人们因此称医患纠纷陷入死结。于是医院开设警务室,并开展专项整治医闹工作。靠此,估计还难以完全解开医患纠纷的死结。在此背景下,医学博士姜宏给我看了他的一本书和一本书稿,书是已经出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现象与诊疗研究》,书稿是准备出版的他行医治病的心得文章。我读后感慨良多,想与大家分享。
我们传统上总是把人简单地分为好与坏,好人什么都好,坏人什么都坏。确实,有时也是这样,《窦娥冤》里的赛卢医(卢医即扁鹊)“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这就是坏医生的代表了。相反,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的《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曾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这就是好医生的代表了。但是,如果没有良相建立好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好医生就可遇不可求,坏医生则会横行江湖,医闹更会层出不穷。所以,还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医患纠纷这么多,原因有三。首先,从患者本身来看,患者及其家属缺少医学常识,一旦医生不能将病人妙手回春,就迁怒怪罪医生。平时,老百姓喜欢阅读吹牛广告式的治病书籍,什么“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甚至“神仙一把抓”手到病除,形成了毛病皆可治好的心理。姜宏在其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现象与诊疗研究》中就说到:“病人腰痛,医生头痛。”这说明了医生不是万能的,有些病是能治好的,有些病能减轻病痛,有些病目前还无能为力。大家能懂科学并信科学后,有些医患纠纷就不会发生了。
其次,医生要成为良医。良医就是儒医、上医,所谓“上医医国,其次医人”。也就是说,医生不仅要有治病救人的技术,也要有人道医国的情怀,至少有能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意愿,医人先医心。姜宏书稿中的《怎样做一个好医生》等行医心得文章说:“医德和医术都是医生的生命!”他有言有行,值得医患双方一读。一个充满人道情怀、善于心灵沟通的医生,很少会引来医闹。
最后,医疗的体制机制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如果始终处在病人去看医生过度拥挤、医生要和病人说话没有时间的状态之中,品性和心情再怎么好的患者和医者也不能和谐相处了。如果再加上黄牛党上下其手,中间商不断盘剥,医患关系自然变成死结。所以,医患关系的改善,最根本上是要由良相处理。当然,改革和完善现代社会的医疗体制机制的良相,不仅是这个或那个圣人,也是群策群力的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