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的年代,是个对生人充满警惕的年代。老师、家长和各种教育都告诫我们,见到生人一定要提高警惕,首先要观察他们是否形迹可疑,如果可疑就向学校和治安部门报告。所谓可疑,其实就是与我们习惯的言行不一致。那时的人大多生活在熟人社会,计划经济和票证分配制度,也让我们不熟不行,在城里是单位,在乡村是队社,吃喝拉撒睡住行加劳动,全都在内部解决。换个单位工作、换个地方生活,对普通人而言,比登天还难,介绍信、粮票让远行也变成了人生大事,所以,终老一生,多数人都在一个圈子里打转转。熟人社会,辈分清楚、级别清晰,所以,进退有据不成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步进入了生人社会,商品经济实际就是个生人经济。如今,我们每天几乎都必须和生人打交道,看到的人大多与自己的习惯不那么一致,形迹可疑成了司空见惯。但是,一种生活模式一旦养成,再改起来并非易事,多少年过去了,多数人还是不知如何面对生人,更不知如何,言行失范成为一景。
与生人相遇,分有事和没事,没事的时候,假如有礼和热情,就要说:你好;有事的时候,麻烦、有碍对方,应该说:对不起,想主动帮助对方,可以说:需要帮助吗?可是,时至今日,我发现,没事的时候,四周对生人都是面无表情;有事的关头,不是直奔主题,就是出言不逊,最后拳脚、辱骂相加。
在生活中,平时交往最多的是商场服务和中介服务。在商场里,货车可以挡住你的路,服务人员可以抢在你的前面先行。我质问经理,回答是他们缺少专业训练。我告诉他,不能挡住别人的路,行走时礼让别人,这是起码的礼貌,不是什么专业。听中介服务说话,千万不能细想,否则就会气死。你要买房、租房,他们总问你几口人住,什么人住;你说不买了、不租了,他们就追问你为什么,然后以一己之见将你的所有理由统统驳倒;即使你说,不为什么,就是不喜欢,他们也要逼问,那你喜欢哪个?
身处生人社会,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除了法律和文明的底线外,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家庭、偏好、知识背景千差万别,面对生人,不能自以为是,这是对人的起码尊重。但无论在商场还是在中介,尤其那些在城在乡过惯了熟人生活的服务人员,都是反其道而行之。买衣服时,我最怕遇上大嫂级的服务员,她们每次都将我驳斥得体无完肤,最令我难忘就是:天都这么冷啦,还买灰色的干吗!买房时,我最怕撞上没体验但有想法的年轻一代,最让我目瞪口呆的是:你家人口又不多,买四室的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