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上海曾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市的杀人大案,上海某企业职工黎某突然发狂在办公室手持尖刀将女总经理活活砍死,又将女董事长砍成重伤。我受黎某家属的委托,担任他的辩护人。
通过黎某亲友的陈述,我发现本案在表面上看似辩护空间很小,但深入却疑点多多。疑点之一:黎某的杀人动机?黎某在亲戚、朋友、同事眼里是一个“老实、憨厚、善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实在人”,他没有前科,也没有任何不良记录。这样一个本分人怎么会成为凶神恶煞般的杀人犯?疑点之二:黎某的遗书是怎么回事?被告在作案前,曾留下一封遗书要求儿子好好学习,遗书的字里行间向儿子透露出一去不回的讯息。疑点之三:案发后黎某单位竟然有100多名同事联名写信给有关部门,要求对黎某从轻处罚。经过随后多次会见被告和大量的调查取证,我终于找到了黎某杀人的真正动机:原来黎某在单位长期遭受两名被害人不公正待遇。
1979年黎某顶替父亲进入上海市某饮食公司,工作勤勤恳恳,深得同事的喜爱。但由于性格内向甚至有点迂腐,始终没得到领导青睐。黎某先是被解职,随后又在家待岗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只能靠不定期给人打小工勉强维持生计。不久,公司违规将黎某除名。黎某不服,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仲裁庭最后支持了黎某的请求,“撤销对其违纪除名退工的处理……双方恢复劳动关系。”
黎某赢了仲裁,灾难却接踵而至。时任公司领导的两被害人对黎某开始了长时间的刁难。如刻意安排黎某清扫楼梯,并给予最低工资;以强硬态度要求周围同事不要理睬黎某,在工作中完全孤立黎某。黎某的生活和精神陷入了双重困境,连儿子的学费也付不出,妻子和他提出离婚,黎某的精神几乎崩溃。尽管如此,绝望之中的黎某还是相信领导,一再要求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被害人)准予他办理退工手续,以便取得下岗证书、劳动手册,好另谋职业。但是,就是连这个基本要求亦遭到了无理拒绝。绝望中的黎某最终选择了极端之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庭审中,我宣读了大量的证人证词,出示了相关证据,并在辩护词中请求法院充分考虑被告的主观作案动机对被告从轻判罚。法院最后采纳了我的辩护意见,从轻判处被告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这起轰动上海的杀人大案已尘埃落定多日,但它给人们的警示却远没有退去。企业经营者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既是法律问题,也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