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红毯、艺术片。或许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戛纳电影节的印象都可以用这七个字来概括。特别是在这两年的戛纳电影节中,国内媒体争相报道华人女星的红毯之秀,似乎又使戛纳电影节蒙上了时尚这一层纱。究竟戛纳电影节是什么?电影人们在电影节时期又都在做什么?通过当地的报道,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戛纳电影节是竞赛
“什么是一场成功的电影节?是人群,电影,好天气——心情很重要——但同样也是一张获奖名单。”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如是说。
戛纳电影节本来就是一场优秀电影的角逐之战。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主竞赛单元外,戛纳电影节还设有好几个平行竞赛单元。官方评选包括主竞赛单元、“一种关注”单元、电影基金会奖项以及金摄像机奖。非官方评选包括鼓励新人导演的“影评人周”和发现新人演员与无名电影的“导演双周”等奖项单元。主竞赛单元由每年的评审团讨论评选。评审团的组成成员每年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除了国籍各异的导演与演员之外,有时还会看到服装设计师等时尚圈名流的身影,比如在今年的评审团中,我们就发现了“时尚顽童”让-保罗·高缇耶。自然,入选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是电影人的荣誉。为数不少的华语电影人曾经踏入过这个光耀与艰辛并存的团队,譬如巩俐、陈凯歌、杨德昌、姜文、徐克、章子怡、吴宇森、王家卫、张曼玉、舒淇、杜琪峰等等。
主竞赛单元当然是最为著名最为闪耀的奖项所在。唯一一部在此单元中博得过金棕榈奖的中国电影是1993年的《霸王别姬》。另外在最高奖项之后还设有带有安慰性质的第二奖“评审团大奖”——中国电影人姜文和张艺谋都曾经获得过这项殊荣。今年摘得最佳电影金棕榈奖的是戛纳的不败神话迈克尔?哈内克。2001年他凭借《钢琴教师》获得评审团大奖,2005年又以《隐藏摄像机》获得最佳导演,而2009年的《白丝带》则登上了最高荣誉金棕榈奖。今年,他再次与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拉·于佩尔合作,拍摄了这部新片《爱》(Amour)。该片讲述一对耄耋之年的夫妇在“年岁增长所带来的身体衰弱与耻辱”面前如何维系他们的情爱。影片所包含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评审团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获得评审团大奖的意大利影片《真人秀》(reality)激起了法国影迷的怀旧之情。法国媒体称之为“意大利电影在11年之后的回归”。曾几何时,意大利电影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法国新浪潮的前辈。而今天的意大利电影似乎也和法国电影一样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尴尬期。《真人秀》片如其名地讲述了小人物在娱乐真人秀中的不知所措和悲喜人生。手绘海报、写实题材,这部影片流露出50年代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岁月印痕与昨日之事不可留的遗憾告别。而意大利电影人一如既往的欢乐与热情使戛纳弧形海滩显得更为炽热。
主竞赛单元之外的官方奖项“一种关注”也是不可忽视的潜力奖项。该奖成立于1978年,聚焦于小众题材电影,是新人导演趋之若鹜的单元。法国政府将资助该单元中的一部电影在法国发行上映。许多年轻电影人都是通过这个单元得到了法国影迷的喜爱从而走向更远的国际影坛。比如2009年凭借《我杀了我妈妈》而声名大振的加拿大导演哈维尔·多兰便是通过这个单元脱颖而出。今年,他的新片《双面劳伦斯》(Laurence Anyways)又在此单元获得最佳女主角。许多中国电影人也是这项单元的常客。王超的《江城夏日》曾经在2006年获得过“一种关注”大奖。今年唯一一部参与竞赛单元的中国影片《浮城迷事》便是入围此项单元。
戛纳电影节是文化
地铁站,书报亭,全法铺天盖地都是玛丽莲·梦露吹生日蜡烛的海报。今年时逢戛纳电影节65周年,玛丽莲·梦露逝世50周年,两个电影传奇的巧合造就了“永不穷尽的魅力”。围绕着电影节,展览、大师班、沙滩电影,每一项活动都在营造如梦的电影氛围,都在对人群诉说“看着我,接近我,感受我。”
电影展览是电影节期间决不可错过的活动。几乎每一个国际电影节都会在评选期间举办专题电影展,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惯例。电影节不仅仅意味着看电影,它本身就包含了有关电影的所有文化。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展览围绕“魅力”这一主题,重现了电影世界的梦幻,从20年代神话般的电影人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巨星,从五六十年代风靡一世的欧洲电影到今时今日的性感标志,从克拉克·盖博到玛琳·黛德丽,从丽塔·海华丝到马塞洛·马斯楚安尼。“我们永远无法穷尽魅力的秘密,”电影理论家多米尼克?帕伊尼如此解释,“魅力取决于灯光,光粒子的摆动塑造了身形。动态的灯光造就了优雅的身体,稍纵即逝却无穷永恒,它创造了神话和明星。”
沙滩电影是戛纳电影节独有的活动。在夜晚的沙滩上放映露天电影已经成为戛纳的特色。所放映的电影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既有六七十年代的老电影复刻,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新电影,今年的沙滩电影节还放映了华人影星成龙执导的影片《A计划》。沙滩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法国影迷的观影经历:广泛涉猎世界各地各种类型的影片,而对于观影条件,似乎也不那么在意。
经典影片的复刻放映也是戛纳电影节的一大任务。在数码技术发达的今天,许多老电影胶片都通过数位复刻或复原拷贝的方式重新出现在影迷面前,并且用于更好地保存。《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复原拷贝成为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一大“事件”。影片描述一战时期时任开罗情报部的英国军官劳伦斯协助阿拉伯起义军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故事。由于真人真事的背景,以及人物在影片中对于暴力和战争的反思,对于外交官身份认同的困惑,使这部电影成为了传奇。这部好莱坞史上名垂千史的大制作恰逢50周岁生日,于是法国人开始怀念它在1963年创造的500万票房,怀念主演彼得·奥图清澈的蓝眼睛,奥玛·雪瑞夫在沙漠中奇迹般的身影,怀念前殖民时期的欧洲身份。戛纳电影节就在这不可言说的记忆和探寻中形成了自己的影像文化。
戛纳电影节是生意
戛纳电影节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免费电影节。“我们是一个糅合服务理念的老派组织,”外联负责人如此解释“我们坚持免费委派的原则。”观摩邀请与观摩委派都是免费派发给记者、制作人、导演、演员和影迷。
但戛纳电影节同样也是个生意场。不仅戛纳这个城市倚赖着电影节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电影节和影展的周边产品也是极大的市场。最重要的是,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所举行的电影市场是电影人寻求投资,买卖电影的一大机会。中国电影人已经俨然成为这个市场的常客。而这个实情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里集体失语的状况。
九十年代的初期,中国电影频频入围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而如今,越来越少的中国电影在主竞赛单元中崭露头角,甚至在平行竞赛单元,展映影片中也甚少看到中国电影人的名字。但在国际电影节,特别是戛纳电影节的红毯上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除了赞助商代言人的身份之外,另一个身份就是戛纳电影市场的参与者。
事实上,戛纳电影市场是一个推广本国电影,名利双收的好途径。近几年,有许多中国电影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国际电影市场。但同时,竞赛单元中华语电影的集体失语也反映出另一个问题,过分关注商业电影的市场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质量。如果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通过红毯走入戛纳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常常有着华丽的包装:漂亮的东方美女,神秘的传奇故事,上古的武侠背景。这些明显的中国标签无一不在吸引着国外投资方的注意力。但这些企图用浮华的外表投其所好的电影却从不能真正表达出中国的美学传统,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叙事结构都无法承担“中国”这样的标签。所以,当中国女星越来越多地在国际电影节的红毯上争奇斗艳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冷静地反思一下,中国电影想展现给世界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