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竭尽全力,要质量好、服务好、价格合理。当然,第一步、也必然率先做到的,就是确保患者、产妇、新生儿的医疗过程是安全的。”在走访一妇婴的日子里,院长段涛教授曾这样对记者说。他举了一则本系统发生过的事件:一名抢救病人的化验报告迟迟不见送达,催问检验科,对方回答“严重溶血,无法检测”。原来,是送血样的工人不小心打翻了标本瓶子,为怕追究责任,竟自说自话地从他人的采血中“匀”了一些过去。
于是,包括医疗、护理、检验、管理各个环节,以病人为中心、以安全为目标的“流程再造”,被列为了第一妇婴保健院今年的头等工作。一个叫做“患者安全与质量持续改进委员会”的机构,从“不打错针、不发错药、不让病人从床上摔下来”等等细节出发,重新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并排出首批10次安全讲座。
不良事件主动上报
没有不好的医生,只有不好的制度。这是第一妇婴保健院抓安全的“抓手”。用段涛的话解释起来,就是动员大家一起“设置障碍”,减少医疗差错发生的机会。
制度上了墙,考核上了网,如何能让“医疗安全”这件大事上得了700余号员工的心?最近,医院推出了一个“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系统”,鼓励大家可以具名或者匿名、可以指名道姓或者只说事不说人,将自己发现的、有可能导致医疗不安全的现象提出来——不是要“捉”出谁来、处分谁,而是想想有没有好的方法“阻止”其发生!
有人提议了,说护士三班倒,“交班越多,发生差错的机会越多。”好建议!院领导班子一下子就听进去了。下一步,他们将从试点开始,在病房尝试改护理“三班制”为“两班制”,设想是有专门的“夜班护士”,负责“盯重点人、做重点事”。再延伸开去,就是研究开设“专科护士”“专岗护士”,各有专长,做精做细。
关乎安全果断叫停
在医院里,绝大部分情况下,护士是不敢对医生说“N0”的。然而有一次,这里的一名护士与医生“叫板”了。一名老年肿瘤病人被安排做切除手术。手术室护士在进行术前检对时,发现这名患者是Rh(—)性血,却没有通知血库做专门准备。尽管像这类妇科肿瘤,手术一般很少出血,通常也不需要输血,“可万一有不可预见的风险,没有备血,就可能关乎人命!”护士坚决叫停了手术。
“停得好!”段涛觉得,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其实约80%的时间是与护士在打交通。任何大出血、心脏停跳等意外事件,护士、小医生发现的几率往往多于大医生。如此,就应该设立“叫停制度”,鼓励任何发现安全疑问的人都能及时、主动叫停。
“确认”与“不放过”制度
与“叫停制度”一同出台的,还有“确认制度”和“不放过制度”。
所谓“确认制度”,在第一妇婴保健院,有就诊女性确认怀孕了,那就必须进一步通过B超确认是宫外孕吗?是1胎还是多胎?“因为这涉及到相关的一系列判断及后续措施,甚至性命攸关。”而如果是刮宫治疗,则手术必须确认见到绒毛。“因为没有见到,一种可能是没刮干净,另一种可能就是极危险的宫外孕。”
“不放过”不是追究谁干错了扣谁奖金,而是如何完善制度、预防在先。有人匿名上报称,某医生没洗手就为患者做某种检查,结果是医院再造流程,使得洗手成为一个必须过的“坎”。工人运送标本,检验科添置了一道“送达签字”,哪位病人、抽几份血、各多少量、分别检测什么,一个对不上,一律不“放行”。
即便开展高新技术,每一个医疗团队也被要求充分准备,制度先行。胎儿镜诊治是他们医院的领先项目,领衔专家在加拿大先期培训3年,回沪形成完整规范后主动向医学会申报项目准许,再与香港方面合作稳步推向临床。期间,对患者坚持谈话制度,告知治疗的成熟程度与风险所在,并积极实施术前心理测试,力争将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