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设计师安娜的家坐落于佛罗伦萨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山区,毗邻米开朗基罗的故居。去年底,当我抵达该地访问时,便应邀去做客。那天,安娜开车接我沿着满目秋色的山道盘旋而上,她的丈夫乔万尼则等在门口。这个家,建筑古雅泽存、宽敞毓秀。在喝完一杯浓郁的咖啡后,主人便提议到野外散步。于是,我们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闻着果香一路漫游。途中,安娜陪我随意摘取让人垂涎欲滴的柑橘、苹果与柿子,不一会我俩就“果腹”便便。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地走了将近一个小时,还没看到尽头。“很抱歉,我们得往回走,再下去就会有野猪出没。”安娜如是对我说。
接着,我们驱车来到安娜父亲的工作室参观。老人生前是享誉欧洲的环艺设计师。在这套近千平方米的工作室兼居室中,依然保留着主人当年亲手设计的现代家具,以及编号的近万册书籍、图纸与资料。我看到在一张巨大的工作台上仍摊放着几份未完稿的设计文案,而旁边的一本台历被永远定格在1985年的某一天。通过安娜动容的表情,我领略到这是一种见微知著的爱。
当晚,安娜亲自下厨房,用自家种的果蔬招待第一位到访的中国客人。当我们入座时,一只硕大的鹦鹉飞到了安娜的肩膀上。乔万尼说,这只鹦鹉从1945年起就跟随主人。每当有来客,它就学主人的腔调与大家打招呼,并摇晃着脑袋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最有意思的是它还会用爪子搁起一把勺子进食,俨然成为这个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
餐后,我有幸参观了安娜夫妇艺术收藏品。在诸多的绘画作品中,那幅挂在书房的油画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只见画面上群体人物的表情愤怒,每个人都举着双手向天呐喊,而四周涂满了灰褐色。安娜告诉我,画家是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她的父亲为了资助他,就买了这幅画。而不久,作者就悲愤离世。听完如此叙说,我在画前驻足良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个不屈灵魂的呼唤……
客厅一端,乔万尼为大家沏上晚茶。安娜饶有兴趣地介绍了有关佛罗伦萨每年举办文艺复兴专题研讨活动的情况。“中国的文化是一座长城!”安娜用双手比划着对我说,“文化的长城属于全人类……”
要离开安娜的家,真有点依依不舍。从进门那一刻起,我仿佛驶入了一个情感融会、满目丹青的文化港湾。从这里,我们可以让生活潮涌世界,在激流勇进中迎接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