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行,世人的目光自然转向了英国,其实,这一年,BBC成立90周年和狄更斯诞生200周年纪念,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对我来说,BBC的纪录片很精彩,而它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电视剧,因充溢着浓郁的英伦古典风味,深得我心,比如简·奥斯汀、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作品;当然,狄更斯的剧集,一样引人入胜。前些日子,整理影碟,发现我收藏的BBC狄更斯剧集,除了《小杜丽》(已在本专栏评述过)外,居然也有8部之多。在这个炎夏,孵在空调房间里,晚上接着白天,一部一部看将过去,哪还觉得暑气逼人?
我最早看的狄更斯小说是《艰难时世》。“文革”结束后首次开禁外国小说,我通宵排队买到的一堆书中,就有这一本。为什么最先出《艰难时世》?可能当时认为它批判资本主义的锋芒更直接,更犀利。狄更斯在我们上大学时,就一直被冠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头衔。其实,他的小说,远比“批判”更丰富、更宽广。无怪乎,他的小说一再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大卫·里恩拍过黑白片《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又名《孤星血泪》),后来,罗曼·波兰斯基也拍过《雾都孤儿》,就是BBC自己,1999年拍过《远大前程》,2011年又新拍。经典,总是要随着时代,不断被发掘、被阐释。
在《双城记》里,狄更斯这样写道:“这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绝望之冬;我们可能拥有一切,也可能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也正走下地狱……”狄更斯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就是这样矛盾的时代,在经济文化全盛的大英帝国,掩藏着种种腐败和罪恶,贫富差距明显,一方面,是贵族奢靡的享受,另一方面是平民悲惨的生活,欠债、失业、饥寒、贫病、死亡……狄更斯童年时,父亲因债务入狱,自己又不得不去做童工,所以,不幸的境遇,给了他切身的感受。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的小说,总出现犯罪、监狱、逃犯、小偷。在变革和动荡的年代,美好与丑恶,正义与邪恶,人性的善与恶,互为交织,互为纠缠,并引发思考,这让狄更斯的作品,富有更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回到BBC剧集,它一向被认为最忠实于原著,和其他改编版本相比,它更为完整。狄更斯是讲故事的好手,当他的文字转化为影像,我们看到了极为鲜活的场景:阴沉的伦敦街头,浓雾弥漫的天空下,浑浊的泰晤士河畔,黑臭的监狱里,围绕着财产、遗嘱、身世、恩怨、仇恨、爱情,一幕幕人间戏剧就此上演。《雾都孤儿》讲述的是孤儿身世之谜和不幸遭遇;《马丁·翟述伟》关乎财产争夺的阴谋;《大卫·科波菲尔》是个人的成长史;《荒凉山庄》从一桩官司,引发了一连串事件;《艰难时世》揭露“人生由金钱交易而成”的丑行;《双城记》讴歌为爱献身的精神;《远大前程》里,一笔额外的财产,一段爱恨交织的故事;《我们共同的朋友》波涛汹涌的河流,携带出一具尸体,一个秘密……确实,追寻真相,渴望结局,和人物同喜同悲,艺术的魅力迫使我们不能自已,无法自拔。
狄更斯的剧集,都是通俗剧,故事好看,叙事传统,场面调度中规中矩,不玩手法,不花里胡哨。虽然情节复杂,线索纷杂,人物众多,时间跨度长,可我们观剧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累,总有些意犹未尽,看电影看到这个份上,还真是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