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原本是西方儿童常玩的一种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游戏,孩子们在家附近儿童乐园的沙坑里将沙掺上一点水,然后用沙堆造一些建筑物,多为城堡,所以也叫沙堡。据说只要沙中的含水量保持在1%-20%,建筑物就不会裂开或倒塌,能较长时间保持形状。
其实造沙堡已经不仅仅是孩子们欢度童年的内容,大人们也玩,而且玩出了很多名堂,获得了很多启发及新的认识,终以沙雕艺术而走向世界。现在很多地方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沙雕联欢节,如瑞士的罗尔沙赫沙雕节、土耳其的安塔利亚沙雕节、德国的吕根岛沙雕节、美国佛罗里达沙雕节、中国北戴河的沙雕大世界、长沙国际沙雕艺术节、舟山国际沙雕节等都是大型沙雕展出或联欢活动。2011年,有“沙雕毕加索”之称的荷兰艺术家托马斯·范登东根发起了一个创纪录的国际沙雕创作活动,约有一万名创作者汇聚吕根岛,全长27.5公里的沙雕建筑群胜利落成,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作为建筑辅助材料的沙,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为埃及人巧妙地利用,古埃及人在造金字塔时用沙做成斜面和建筑物的模子。当时已经可在公园观赏沙雕艺术品,有人将它们看成沙雕节的前身。
虽说做沙雕时水的比例限度很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研究出一个水-沙混合的最佳公式:水量=0.125x沙量。也就是说,大约在一份水和八份沙的配比下完成的沙雕作品能最佳聚合在一起。除此以外,沙雕作品的质量与所采用之沙的质量也有关系。沙,粗看好像都差不多,其实沙粒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想建陡峭的建筑物(如教堂或高塔),沙粒的形状很重要。海滩上的沙粒经过海浪的长期冲洗,几乎成了圆的,已无棱角,其实并不是理想的材料。专家们建议采用来自沙坑的多角沙粒,因为它们能互相交错结合。旅游度假的人可用一个简单的方法鉴别沙的好坏:做成一个沙球,用双手来回互抛,没有产生裂纹就是好沙。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用X射线电脑透视对沙堆作了观察,惊奇地发现,只要稍给一点水,就会在沙粒间形成“毛细水桥”,是这些水桥在维系着表面张力的稳定性,如果沙粒通过水桥和许多“邻居”相连,那么沙堆的聚合力会特别好。用人造沙做实验获得了同样结果。不是实验者对娱乐感兴趣,而是水桥对表面张力的稳定作用对于理解自然灾害(如滑坡、地陷等)很有用,新知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这些灾害的力学特性,比如通过及时了解一个斜坡的性状,能推导出是否存在滑坡的危险。
开采石油会碰到一个问题,油田里最后剩下的油很难开采。当油不再自己喷上来时,就需将水泵唧到多细孔的脉石中,让脉石把油压出来,但这样做脉石中始终会留下“油窝”。“油窝”的结构和沙中“水窝”的结构十分类似,所以石油跨国公司愿意每年支出上百万美元请沙雕专家进行研究,以便提高开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