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8日,上海城上空蓝天白云,有如刚刚洗过一般。
上午10点,一架型号为贝尔—214ST、红白相间的直升机,先后飞临上海火车站、外滩、南京路的上空,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昂首观看……
这是开播一年的上海电台交通台献给上海市民、献给上海交通管理的一份厚礼。
此前的1991年9月30日,中国大陆交通广播在上海正式开播,考虑到这件事情的成败、效果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当时负责这一项目的市政府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施惠群同志建议,开播前不搞开播庆典,仅由他向媒体发布信息。这个建议得到了当时广电局龚学平局长和上海电台领导的支持。但是,施惠群同志承诺,假如交通台搞得好,受到老百姓好评,一周年的时候,好好庆贺一下。
一年下来,全体“交广人”努力工作,克服了“钱很少、人很少、设备很旧”的种种困难,在上海的多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被新华社及上海媒体誉为“空中红绿灯”。
施惠群同志很高兴,说“市领导对交通台评价很好,我要实践承诺,好好宣传一下交通台。”他对“搞一次直升机空中直播”尤为满意。
有了点子不等于有了效应。最初我们曾经想让直升机飞浦东新区,一方面上海市区对空中飞行器的管制非常严格,需要有上海市的副市长以上的领导签字,同时要有南京军区首长签字,才可放飞;其次,我们考虑当时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正在“日长夜大”时期,正好可以宣传一下。不过,这个想法马上遭到了龚学平局长的否定,他指示我们,一定要飞上海的闹市区、飞外滩、飞南京路。
那天早上九时五十五分,直升机从大场机场垂直升空,沿着共和新路向南,十时零五分已经飞临落成不久的铁路新客站上空。坐在直升机上担任临时播音的嘉宾是,上海电台的记者姜澜和交警总队指挥中心的指挥长过明俊。姜澜讲的较多地是上海城市的建设变化,过明俊感慨的是在直升机上观察、疏导交通的作用。
最有意思的是现场两位嘉宾,因为现场噪音太大(直升机机翼旋转的声音),他们两个人面对面都无法直接交流。最后让两位嘉宾每人各带一台收音机,两位嘉宾戴上收音机的耳机,技术员又给他们外罩一副大耳机,以隔断噪音。直播的时候,两位嘉宾虽然比邻而坐,但是他们的交流却是通过各自收听收音机来交流的。
坐在直升机上俯瞰上海道路交通,真是一目十“路”,我们在南京路由东向西飞行的时候,左右平行的北京路、延安路等道路上的车流情况一目了然;与其相交的河南路、西藏路、成都路等哪里堵、哪里疏也是历历在目。这样来指挥、疏导交通,真是事半功倍。难怪国外好多大城市都有直升机引导交通。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来做这件事。
虽然这次直播时间很短,但是它的意义很大:它开创了我国大陆广播史上第一次从空中(直升机)进行直播的纪录;也开创了我国大陆使用直升机从空中观察、疏导地面道路交通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