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讨论了生存环境(大环境)对人的影响,这次与下次讨论的都是人体(小环境)对病邪(微环境)的影响。
人体作为病邪侵袭的对象和寄生的土壤,它的体质状况自然也会影响到病邪的生存发展。
体质是人类生命现象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跟疾病和健康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医的《黄帝内经》到藏、蒙、朝、瑶等少数民族医学及国外一些医学家都对体质现象进行了角度不同的探索和研究。
对于体质的定义,至今说法较多,但以王琦先生的见解为主流。我以其为主再旁参他家之意而综合之:体质是对个体身心特性的概括,是个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如自然与居住环境、饮食起居等)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和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也是相应自然、社会环境所反映的人体的个性特征。
《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体质的概念,但却记载了不少对体质征象的各种描述。如《灵枢·论痛》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素问·逆调论》说:“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说:“此人者质壮。”其中所提的“素”、“质”等词语的意思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讲的“体质”。
发现了人的体质存在差异,自然就会继而探究这种现象的规律性。
《内经》最早对人体体质的差异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类。《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并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提出了体质的4种分类方法:①根据阴阳分类。《灵枢·通天》中以人体内阴阳之气的多少,把体质分为五类:“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②根据体形(形态)分类。《灵枢·逆顺肥瘦》中将体质分为“肥人”、“瘦人”、“壮人”。而在《灵枢·卫气失常》中又将肥壮的体形分为“膏”、“脂”、“肉”等3型。③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类。《灵枢·寿夭刚柔》将体质分为“刚”、“柔”。《灵枢·论勇》分为“勇”、“怯”。④根据五行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先立五行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行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它是根据人的体形、认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5个主型,每个主型又分为5个亚型,共25个类型。
后世不少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临床常见的体质进行了分类。典型者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病家的体质指出了“强人”、“羸人”、“盛人”、“虚家”、“阳气重”、“其人本虚”等的不同差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了“瘦人阴不足”、“阳气素虚之人”、“其人素有瘀伤宿血”、“质体气弱”等体质差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吴德汉的这段话最明白易懂:你是什么体质的人,就容易生什么病;你容易生的病,就说明你体内已经有了生此病的条件。
《内经》是中医史上最早论述体质现象的医学文献,开创了中医体质学说的先河,而张仲景的临床体质分类法则成为体质理论具体应用的滥觞。此后各家又花叶递荣,为当今体质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代一些医家又在古贤诸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陆续发表了中医体质学的专著专论。中华中医药学会则在综合古今各家观点的基础上,于2009年制订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人体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我认为这只是对体质类型的基本划分,在实际临床上不仅多见彼此兼杂,还可继续细分。
国外学者对体质的研究也已有较长历史,其中以希波克拉底、盖伦和巴甫洛夫之说影响深广。但因其学说多被归入心理学范畴,故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不大。而各民族医学中的相关见解,则跟中医相隔较大,故于此都不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