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起一则故事:前者有一文士把果品的“枇杷”写成乐器的“琵琶”,于是另一文士嘲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盖“枇杷”原先亦是乐器名,《释名》云:“出于胡中,马上所鼓”,《风俗通》说它五音四弦,长三尺五寸;《说文》无“琵琶”文字,此乐器古时即书为“枇杷”,后世以“枇杷”专属果品,另造“琵琶”一词指称乐器,实为后起字,因此凡言“琵琶”就不能以“枇杷”代替了。倘若以“琵琶”为果品,无异于妄称箫管尽皆能够开花。古有“枇杷”误作“琵琶”,今则“开篇”之成为“开片”,或可认作步其后尘。
我无可创新,只想仿旧,仿曰:“若使《西厢》能开片,满台戏曲尽如瓜。”
稍后看另一频道直播的京剧《两将军》,唱念字幕上的“葭萌关”,演员读“葭(jiā)”为“霞(xia)”。“葭”固有两读,仅在作为“遐”的通假字时才读xiā,余皆读jia(《新华字典》因此不列xiā音,只存一读)。它指芦苇,见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汉置有葭萌县,其关隘曰葭萌关,又有水名亦作葭萌,即白水江,俱读jiā。演员之误读也明矣。
于此再仿两句:“若使葭萌改关名,满滩山水尽升遐。”
以上两误例,只不过偶有失当,我这样述闻无非是想用趣说以引起注意而已,诸君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