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许多习以为常的事,在当年曾是那么不易。
昨夜,北京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举办隆重的20周年庆,遇到中国收藏杂志社长陈念。她说起了嘉德当年创办时遇到的种种困难,其中尤其难的是观念的碰撞。
“成立文物拍卖公司当时很敏感。”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徐志坚20年后用敏感一词形容嘉德创办时的境遇。
新中国后,形成了单一的国营文物流通体制,这一格局40年未变。文物商店隶属文物主管部门,吃的是垄断饭。贸然闯入的嘉德既没有文物部门背景,又不是纯正的国企,却要打破文物部门40年的垄断,这还行?
时任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张德勤回忆道:“我深知,要改变文物局某几个同志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文物工作观念,是很困难的。我体会过‘要搬动一把椅子,移动一个火炉,都几乎要流血’的滋味。”
张德勤以他的远见和超越自身利益的高度,突破了一个时代的“固执”,力排众议,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网开一面。
从文物的垄断经营,到拍卖的异军突起,直到今天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拥有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地位,我们不仅看到一个产业的兴起,更看到一个观念的改变所带来的巨变。再从文物主管部门垄断文物经营到开启拍卖市场,继而在文物艺术品市场最繁荣时又依法禁止文物主管部门下属机构从事拍卖,避免了不正当竞争,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
然而,今天我国在文物管理上依然有一些值得商榷的“敏感词”。在这个更为开放的时代,我们能否拥有更为开阔的胸怀和世界的眼光以及更为升华的政治品格,来推动中国的文化进步,是放在如今大大小小的张德勤们面前的历史试卷。
写到这里,我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小时候在公园里看到的场景。当时,人们被严禁穿着“奇装异服”,一律黑、白、蓝、绿。但,到公园拍照的一些女孩子爱美之心难以抑制,偷偷把花衣服穿在里面,趁纠察不注意就迅速脱了外衣拍照。一时间,“不许穿奇装异服!”“再拍抓起来!”纠察的厉声呵斥此起彼伏。
回顾历史,有很多我们曾煞有介事去维护和禁止的事,真是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