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单位、23位应聘者。上个月,普陀区社区矫正中心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招聘会,应聘者都是正在接受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的对象。文化程度低、无技能,是这些刑释解教人员或社区服刑人员共有的短板。身份特殊、心理自卑,更让他们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处处碰壁。个中辛酸,与谁人说?
52岁的陈先生由社工陪同前来。他2010年底刑满释放后,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但和业主发生争执,被辞退了。无妻无子、孤身一人,他就想找份正当职业,能加金,后半辈子有保障。他向金沙江搬场公司的工作人员拍胸脯保证自己身体健壮。“我就想有个工作,吃点苦没问题。”王先生身患严重的糖尿病。招聘会上的一家企业,他半年前应聘过。当他得知,当时一起应聘的同伴如今在这家公司表现很好时,眼神黯淡了下来。“我也不是不想干,我生病啊!老是要病休,这不是给你们添麻烦嘛。”
无论如何,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已属难能可贵,还有一些刑释解教人员,因为离开社会时间太长,根本不愿意走出家门与社会接触。
这场招聘会上,最终有11人确定了初步意向,有卖场理货员、库房管理员、医院后勤人员、起重工等。那剩下的12人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些应聘者求稳定、求加金、求别太累,显然不太实际。可是,埋怨他们眼高手低的同时,不妨审视下自己,挑肥拣瘦的又何止他们?
一些应聘者的经历,让人思考,该怎样更好地帮助他们。普陀区长寿社区社工徐英华记得,最“痛苦”的一次,为了帮一名高先生就业,前后历时近一年,大大小小的跑了不下10个。一看到高先生瘦弱的身材、蜡黄的脸色,招聘企业负责人便默默在他的简历上画了个大叉。
失足者需要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为了生计,更意味着被尊重与被接纳。还记得那动人的“黄丝带”的故事吗?对于那些走出大墙开始新生的人而言,既希望看到家人的“黄丝带”,更希望看到社会的“黄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