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日记失而复得
昨天,记者陪同这位热心农民朱明琪,在航华一村见到了日记本的主人盛观潮。盛老伯今年84岁,接过分手40多年的日记本,他摩挲着暗紫色的封面,感慨地连声道谢。
1949年,时年20岁的盛观潮在徐汇警局当警员,他有写日记的习惯,无意中将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949年完整地记录在了厚厚的日记本中。上海解放后,他在新中国派出所又干了4年,之后投身卫生系统。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中,他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曾在旧社会当过警察,多次将日记本转移存放。“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从小写的几十本日记,从此都不知所终。”
认真记录上海解放
记者看到,这本暗紫色日记本封面标有艺术字体“生活日记”几个字,长380宽120厚35毫米、“三十八年初版”,由上海艺华文具制造厂出品。
翻开日记,有“前言”,每页标着日期和星期几。1949年365天,盛观潮一天不落,每页都记得满满的。
1949年5月25日他写道:“原来昨夜火车声就是载着人民解放军入境,上帝保佑我们派出所平安度过。”5月26日写:“见了许多解放军,他们自由抬着担架,军用品,食物,不强拉民伕,纪律甚严。”5月28日写道:“今天我们可以尽情欢乐,尽情歌唱”“我们警察是应该努力为老百姓服务的,可是过去反动派却迫着我们去做违反人民意志的事,可是我们不敢响……”
吴泾农民寻找30年
这本没有留下姓名的日记本,奇迹般地重回主人怀抱,全因一位热心农民的留意和寻访。
好心人叫朱明琪,今年62岁。因爱好文学,上世纪80年代初,被当时的塘湾镇乡政府借调编写地方志。朱明琪在一堆废纸中无意发现了这本日记本。他仔细阅读,发现内容十分精彩,于是不顾朋友们“这本破烂本子没有用,丢掉算了”的劝告,悄悄保存了下来。他根据日记内容判断,日记本的主人应该是一个年轻、瘦弱、低调、内向、文静的男性警员。
1983年,有人偶然向他提起,“塘湾卫生院里好像有这样一个人”,但还没有想起“姓啥名谁”,提供线索的人就去世了。最近,朱明琪在家中整理东西时,又勾起这个“心愿”。一次,他巧遇塘湾卫生院一位老中医,又问起“这个人”,老中医说,卫生院好像有过这样一个人,姓盛,但现在不知道去了哪里。又转了几次手,他打听到对方早在1976年就调到七宝卫生院了。一番波折后,近日终于问到住在航华一村的盛观潮:正是他!
昨天,盛老伯看着日记,激动得手微微颤抖起来。“我做梦也想不到,那么多日记本弄丢了,最重要的一本居然还能回来!”老人希望这本日记本能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本报记者 陈浩 通讯员 冯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