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鸿沟 两代人的同窗生活
“代沟”是每个家庭都存在的问题。可是在上海开放大学,却常常能看到父子同堂、母女同学的状态。父母和孩子成了“同桌的你”,互助学习,共同吸收进步的能量。
闵行一分校的袁菊是当地出了名的“金牌月嫂”。然而,丰厚的收入并没让她止步。2012年,上海开放大学闵行一分校推出“家政专业”,袁菊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还鼓励自己的两个女儿一起报名。可是,青春靓丽的女儿并不情愿加入“阿姨”们的大军。她们抱着学学看的心态,被母亲带到了学校。
单程30公里的上学路,女儿们陪伴晕车的母亲,一起骑上电动车。遇到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如果没有母亲的坚持,女儿们早就打了退堂鼓。一年多来,母亲帮女儿学技术,女儿帮母亲学英语。渐渐地,女儿们发现,母亲虽然更忙碌,但却更自信了。她还常常自豪地说,自己的护理水平比同行们高,全是因为她的背后有一所大学做支撑。而女儿们也在专业学习中,看到了行业的广阔前景,还特地增加了老年护理专业的学习。两代三人更亲近了,对未来也愈发充满希望。
如果说,母女成为同学,并不罕见,那么婆媳变成闺蜜,就着实令人惊讶。来自山东的魏娜,开朗直爽。与松江本地婆婆之间,虽然相安无事,却也少有交流。2011年,婆婆孙秀宝报读了开大松江分校。她发现专业学习对自己的社区工作大有帮助。于是,就鼓励儿媳也去读开大。婆媳二人就这样成了校友。没多久,儿子钱晓峰发现,原本存在南北方语言障碍的婆媳俩,竟然常常凑在一起讨论问题,不仅是电脑、英语、课本知识,还有新闻话题、家长里短,婆媳俩竟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看着她们的变化,钱晓峰也坐不住了,他打算等妻子大专毕业,和妻子、母亲,一家三口一起读本科。
面对逆境 用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型家庭的建设,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全家人的努力,家庭的命运更快地发生了变化。
韩见强和韩英这对兄弟,来自贫困农村。因为没有文凭和技术,他们的工作总是最苦最累。偶然间,汽修厂“持证上岗”招聘启事,让他们恍然大悟:要上岗就要读书。兄弟俩双双报读开大西南分校汽修专业。两人从不认识26个字母到考出90分的好成绩;从看不懂线路图,到分别获得高级、中级维修师资格证书,刻苦的学习让他们实现了自我增值的人生蜕变。
在青浦分校,同样是把打工间隙都用来学习的潘颖、潘玮兄弟,也获得了傲人的成绩。2012年,哥哥当选″上海市农民工先进个人″,弟弟也走上了管理岗位。这让家乡的父母倍感欣慰。
章群风、章玉燕夫妇,也是怀揣梦想的打工者。不同的是,他们的求学路受到了企业的帮助。2011年,他们所在的企业与开大杨浦分校合作办学,由企业出资,开大送教上门。章群风夫妇因为工作勤恳,入选第一批受培训员工,双双圆了大学梦。现在章群风已经从土方车驾驶员升任中层干部。章玉燕也由操作工成长为统计员。
张爱民和周慧夫妇是浦东本地人,可是六年的非洲打工生涯,让他们对家乡的认识脱了节。人到中年,却只有高中文凭的夫妻俩,回国后就陷入了职业空档期。此时,他们发现45岁的哥哥竟然在读大学。开放大学浦农分校的书香,瞬间吸引了这对夫妻。于是,面对逆境,为了家庭的幸福,他们选择学习作为人生的崭新起点。
身处顺境 用学习积蓄发展后劲
逆境中的人,当然要背水一战,用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在开大学员中,有很多人身处顺境,拥有很好的自身条件,却依然在终身学习的路上,执着追求。
蔡斌是狱警,黄瑛是护士。夫妻俩都已是中层骨干,收入令人羡慕。可是,这对原本应该整天督促女儿学习的中年夫妇,却自己走进了课堂,在开大虹口分校当起了学生。他们把学习看成了丰富生活,开阔视野,提升自我修养的途径。
女儿的学校还邀请蔡斌和黄瑛为同学们举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青少年营养知识”讲座。看到爸爸妈妈在台上侃侃而谈,女儿更是无比自豪。而“刻苦学习,不能输给爸爸妈妈”也成了女儿的座右铭。开大的学习,让夫妻俩从日复一日沉闷的生活中找到了全新的价值。
闵行二分校的邢志军和张启娟,都已是中石化的管理干部。可他们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上课、看书、复习,一样也不能少。邢志军还把课堂上的函数知识用到工作中,研制出油罐库存数据“微系统”,工作效率提升三倍,被评为系统“青年岗位能手”。
诸广宇在事业单位工作,收入稳定。但是妻子傅晓文的一句话,点醒了这个梦中人。她说“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庭未来的幸福”。事业单位“朝九晚五”,看似安稳,却不进则退。于是,这对小夫妻决定一起去开大徐汇财贸分校读本科,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为人生发展补充后劲,似乎是很多人学习的动因。不仅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员,就连高学历的硕士生、拥有多家企业的老总,也不例外。
吴国锋夫妇俩,都是扬州大学本科毕业,并且正在攻读在职硕士。然而技术人才要走上管理岗位,却面临诸多挑战。于是他们报读了公司与开大光明食品集团分校合作的工商企业管理大专班。隔行如隔山,老师们讲解的管理学门道,让这对高学历技术型夫妇豁然开朗。除了吴国锋夫妇,在光明食品集团分校报读大专的学员中,不乏高学历管理干部,其中,已经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人,拥有本科学历的有14人。
在浦东东校,还有一个令人佩服的学习型家庭,柯春莺兄妹四人。他们经营着一个庞大的家族企业集团,身家颇丰。可是商海如战场,这家兄妹丝毫也不敢懈怠。他们两人读工商企业管理,两人读法学,分工合作,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积蓄能量。
十年不离课堂 认准成教品牌
上海开放大学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让人们一旦踏入了她的校园,就再也无法割舍这份爱恋。
周冬伟和汤音杰五次报读奉贤分校,大专、本科、第二本科,学习已经成为这对夫妻的生活习惯。刘自悦也是老电大的学员,结婚后,她又拉着丈夫一起在黄浦分校读本科。怀孕9个月的刘自悦,硬是挺着大肚子,与丈夫一起参加考试。夫妻俩双双过关的成绩单和他们可爱的宝贝几乎同时到来。
李燕和李慧姐妹俩也把自己的小家和开大拴在了一起。十年前,为了大学梦,她们选择了电大。把年幼的孩子和所有的家务都抛给了各自的丈夫。终于,姐妹花双双获得本科学位,戴上学士帽的那一刻,她们决定:接过丈夫的围裙,把读书的机会轮换给各自的另一半。相隔十年,宓磊和汤明捷这对连襟,成为了上海开大直属学院里的黄金搭档。一个研究视频会议,保证出差也能远程上课,一个运用手机客户端随时学习交流。相比妻子们当年互相抄笔记的方式,丈夫们的现代高科技,完胜!
十年相伴,许多家庭在开大找到了幸福的源泉。他们认准这个校园,鼓励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来学习。
浦东南校的刘桂珍,就有一个学习型的大家庭。弟弟李奇遭受失恋的打击,姐姐就劝他读书,充实自我。李奇经常出差,姐姐就帮他去听课。表妹张璐、孙红也在开大学习,四个人每天下班,再累也要聚在一起讨论功课。
早年学习舞蹈的刘桂珍,还在开大重拾旧梦。她当选学生会副主席,主持开学典礼,参加“电大达人秀”。她带着表弟、表妹,和同学们,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大学文化生活的另一种享受。
王绮和丈夫、弟弟都是普陀分校的学生。王绮为自己的学习型小家制定了严格的“十要十不要”家规。还动员全家,帮丈夫戒掉了网游的瘾。不仅如此,丈夫原本患有眩晕和风湿性关节炎。自从读了开大,上课、小组复习,忙完学业还要到街道传经送宝,来来回回,都是步行,结果腿不疼了,头也不晕了。左邻右舍都惊讶“这学习比吃药还灵呢”。
从过去的上海电视大学,到更名后的上海开放大学,这个校园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学员们呼朋引伴、全家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家庭幸福的密码。1213个学习型家庭中,有46对双胞胎共同学习,颇具意味。也许,对于幸福的追求,人人相同、家家如此。人们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亲近沟通、积蓄能量、发展自身、建设家庭。学习型家庭的成功,也再一次证明了学习让生活更美好,学习让城市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