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0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师的速写小品
韦 泱
  ◆ 韦 泱

  倏然间,陈逸飞先生已离世整整八年了。这期间,人们的唏嘘、惋惜、悲忆,从未停歇过。

  我曾漫步于新天地石库门中的“逸飞之家”,亦曾徜徉在泰康路田子坊的“逸飞陶艺工作室”。每次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让我想起一些往事。有一年,我在文庙淘旧书。不经意间,看到一本《人物画参考资料》,是一九六五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初版本。因我对美术书法的兴趣使然,便停住随便翻阅着,觉得书中的人物线描画得甚为精到,虽未署名,然可以看出,都是当时上海连环画大家所作,如顾炳鑫、贺友直等。翻着翻着,我神态就紧张起来,见书内夹有两张白纸,纸上还画有几幅钢笔画。我心头“勃勃”跳,却故作镇静,不动声色地将书本合拢,问摊主此书几钿,答说三元。我赶紧付款走人,犹如“落荒而逃”似的。

  回到家,关上门才敢细看。这两张白纸已经泛黄,一纸有两幅速写,另一纸有一幅速写,且下面有一行秀气而遒劲的钢笔字:“美好的时代令人欢欣鼓午,逸飞作”。“舞”字用了当时的简化字。看这三幅速写,显然是非常随意的练笔之作,即没有当作正儿八经的创作来对待,画面上的速写似乎尚未画完整,或者说,速写就是这样的。但从用笔来看,已相当流畅熟练,人物衣褶逼真,造型生动传神,功力可谓不浅。一九六五年,对陈逸飞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年的他,提前两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油画专业毕业,跨入刚成立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开始步入专业画家的生涯。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年,全国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陈逸飞被派到“上海城市阶级教育展览会”处,为展板作插画。这一工作,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也为他提供了与顾炳鑫、刘旦宅、贺友直等连环画家合作与交往的机会。

  从这三幅速写,可以看出,当年还不满二十岁的陈逸飞,是那么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他作画时的心情当是愉快、闲适、开朗的。

  此画幅很小的速写小品,我一直珍藏着。那时我想,日后有机会的话,让陈逸飞先生一观,不知他会否产生“有悔少作”的感叹,或者会引起他对那段难忘岁月的欣然回忆。也许,他已不记得这三幅微不足道的速写,因为他画过太多太多的画。然而,我所等待的机会,将永远不再。如今已无法破解,四十八年前的这本书,与书里夹着的这三幅速写,有过一段怎样曲折的故事。

  我想,这三幅速写小品,是至今所见陈逸飞最早的画作,是他踏上艺术之路的开端。之后,我们能看到的,即是他与徐纯中合作的《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了。接着,他相继创作了《占领总统府》《浔阳遗韵》,及西藏组画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油画杰作。甚至,在国内外拍卖会上拍出成百上千万高价的佳作。然而,对于每一个画家来说,都有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法超越的过程。没有当年勤学苦练,绘出一批又一批习作小品,甚至是粗糙或失败之作,就没有日后成功时的鲜花与掌声。艺术大师都是从一幅幅小品中走出来的。

  三幅速写,是我淘书余兴的意外收获。文史前辈陈玉堂先生曾告诫我,淘旧书时不忘多随手翻翻。言下之意,别让好东西从眼皮底下溜走。这对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无疑是金玉良言。如此,才有了我今日这篇小文,亦在心底珍藏一份对陈逸飞先生永久的怀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别报道
   第A03版:特别报道
   第A04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二十元钱买了一架大风琴
五十多年前扫盲的《识字课本》
大师的速写小品
武陵奇石“天涯石窟”
我与铃铛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大师的速写小品 2013-08-03 2 2013年08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