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那个创40.6℃纪录的高温天,我从远郊办完事回市区,开车沿沪杭公路疾驶。气温实在太高,前方不时呈现“海市蜃楼”般的轻雾,为安全计,我靠边停车歇息。
下车才发现路边摆着几个葡萄摊,就近那个摊主是位年轻农妇,见我下车,忙迎上来说:“看看葡萄西瓜,新鲜着呢。”真的,一旁门板上摆着十来串葡萄,红、绿、紫、奶黄,煞是养眼;地上还垒着一溜西瓜,鲜瓜藤都是碧绿的。我随手拿起一串紫葡萄,说:“品种不少呵。”
农妇的话一下子多起来:“俺一共种了十多种葡萄,巨峰、永优一号、美人指、金手指……您看,这是醉金香。”她举起一串琥珀色的葡萄,摘下一粒让我尝。呵,真香,一股浓浓果味扑鼻而来。我问什么价,她说:“俺自产自销,这‘醉金香’外面至少卖12元一斤,我给您8元;买得多,7元5也行。”
我挑选着,另一位农妇抱着婴儿过来。摊主忙迎上去接过孩子,还介绍说:“这是俺嫂子,抱的是俺儿子,两个月大了。”孩子穿一件旧衣衫,上面还有奶渍;脸蛋不算胖,两眼却很亮,一直盯着我。我随口说:“才两个月?蛮大哟。”农妇一听高兴得叫起来:“这么说,我宝宝长得不错哦?”很普通的一句话,却让我内心泛起涟漪:现在年轻人生儿育女,要么进“月子中心”,要么请月嫂,哪个不花上几千几万的?眼前这农妇,不会想到宝宝会那样养吧?
我笑着问:“你大概不是本地人吧?”她说:“老家安徽阜阳。”我问:“今年种了多少葡萄?”她指指身后大片的葡萄园,说:“今年租了十多亩地,把俺哥嫂也叫来了。老公他们一早上镇里卖葡萄去了,还不知卖不卖得掉。”太阳底下,她黝黑的脸上飘过一丝忧郁。我连忙说你们葡萄好,我就多买些。她笑着把孩子交给嫂子,双手帮我挑拣起来。
一会儿工夫,她就装了两大箱葡萄,顺手还帮我挑了4个西瓜。货款两讫后,她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她丈夫的姓名手机号,临走还说:“以后再来啊。来,我帮您搬上车。”她见我车窗前放着“华东理工大学”的牌子,忙问:“您是老师?天这么热还出来,不是放假了么?”我说:“你很了解我们这行啊。”她自豪地说:“俺老公还进大学培训过呢,您看,俺家品种就比别家多!”她说着,转身又拿了一把葡萄给我,说:“老师,再给您几颗‘醉金香’。等孩子大了,俺也让他念大学!”
回家品尝葡萄,空调下一片清凉。我的思绪却仍离不开那个葡萄摊:这么个高温天,不知那农妇的葡萄西瓜卖得完吗?卖不完的话,明天价钱会跌去多少?但愿这一家子平安、小康,更愿她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