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未提及
赵所生微博中提到“杜牧去世后,其外甥编《樊川文集》,北宋人又编《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三集均未收该诗,确实可疑。”杜牧,号樊川居士,赵所生提到的这三本诗集收录的都是杜牧的作品,但是《清明》这首名诗却未出现在这三本诗集中,他觉得实在说不过去。施爱东教授则更加详细地阐述了理由,他指出:《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是在北宋时,杜牧的粉丝们对杜牧诗作的拾遗补编的工作,有学者考证,由于粉丝们爱屋及乌,以致将别人的诗作也收到樊川名下了。而且,宋代大学者洪迈,编了一部上百卷的《万首唐人绝句》,不仅把当时能搜罗到的唐人绝句搜遍了,为了凑个“万”数,甚至将宋人绝句改头换面混入其中。就算如此,该书也没有收录“清明时节雨纷纷”。清初曹寅、彭定求校编的《全唐诗》,收录唐诗达五万首,却坚决不收此诗。
去世三百年才冒出
《清明》这首诗首次出现在南宋末年的《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十六,当时这首诗的标题并不是《清明》,而是《杏花村》,并且未注明作者。这本书里收录的诗作大部分都是直接写明作者的,但是这首《杏花村》却只注“出唐诗”。这首诗第一次挂上杜牧之名并且改题《清明》是在南宋诗人刘克庄所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中,但奇怪的是,刘克庄本人的《后村诗话》对杜牧存诗有许多辨析,却只字未曾提及这首《清明》。杜牧去世至少三百多年后,《清明》才刚刚冒出来,对于这样一首让人一见倾心的名诗来说在学理上根本说不通,只能说明那时还没有这首诗。
处处散发宋人味道
学者们还认为《清明》这首诗的风格显然与杜牧诗的风格不符,而是处处散发着宋人的味道,原因是《清明》中的“酒家”,“牧童”和“欲断魂”等词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和宋诗的意向十分贴合,所以《清明》一诗很可能是根据宋诗的意向组装而成的。另外,施爱东不仅质疑《清明》不是杜牧所写,还指出这首诗也可能不是为清明节而写。因为唐代人清明节要带着酒肉去祭祖,然后再把这些酒肉吃了,而《清明》一诗讲的是一个人找酒喝的情景,所以明显不是去上坟的。
不过,南大文学院武秀成教授认为:这首诗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是杜牧所写,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一定不是杜牧所写,既然宋人将这首诗归为杜牧所写,后人也一直认为是杜牧的诗,那现阶段我们也只能认为这是杜牧的作品。 董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