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沙湾古镇有处“留耕堂”,堂名源于明代大儒陈献章写的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
心田,为佛教语,将人之内心喻为一块田地,内藏善与恶的种子。田地下种会长五谷荑稗,善与恶在内心也随缘滋长。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荑与稗是两种败草的名称,象征了恶;五谷代表着善。心田留与子孙耕,是希望子孙后代多做善事,多积阴德,将祖宗开创出来的“诗书世泽”代代相传,诚如正门对联所云:“小宗异大宗同钦于世世,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钦,是尊敬、恭敬的意思。一门望族,世代都受社会钦挹。“心田留与子孙耕”七个字,浓缩了前辈的殷切期望与良好愿景。耕种好心田,要让它长出五谷,成为积善人家,而不是长出荑稗,玷污族望。
“心田留与子孙耕”是个永恒的文化主题。心田不过是一块“方寸良畴”,人人共有,但要耕好它也实不易。宋代楼钥在其弟赴任前勉励道:“我家清白世相传,工部真清更有年。百口未曾营活计,一生惟喜种心田。吾方奉母耕绵上,子更移封向酒泉。兄弟凋零期自勉,只将家训作青毡”,青毡,是清贫生活的象征。高遁翁则自咏道:“虚名蜗角不撄(扰乱之意)情,老木棉裘分此生。世事只随今日过,心田留待后人耕”。方回70岁时告诫11岁的儿子:“愿子于心田,及时勇耕播”“腹仅椰子大,贮书一何夥”“六经四书外,一一与探揣”。唐代吕岩也有诗云:“不负三光(指自然界)不负人,不欺神道不欺贫。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耕种好了自己的心田,便对世间一切都不辜负,修行也就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