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特写~~~
新民特写~~~
新民特写~~~
新民特写~~~
新民特写~~~
     
2014年03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特写
狮峰山上 迎着晨露采龙井
范洁
  本报记者 范洁

  清晨6时,西湖茶区,晓露初曦,薄雾微凉。盛蔚根领着8名女工上山,今年明前龙井,开始批量采摘。

  从龙井村至狮峰山,蜿蜒而上,一畦畦茶园,一垄垄茶树,似浓绿的墨点泼染青峰翠谷;山间暖色点点,忽隐忽现,原来是三三两两头戴笠帽、身背竹篓、腰系围兜的采茶女。 

  “先熟悉熟悉,别心急!”5亩茶,在龙井村并不算多,却是盛蔚根一家的全部经济来源。这批采茶工第一年雇佣,老盛不免叮嘱再三:狮峰龙井讲究“一芽两叶”。一叶太嫩,茶味淡,三叶太老,茶形粗,因而只摘取有两片新叶的茶尖。说着他忙不迭地现场教学:拇指食指扣住嫩枝,指尖轻拈,腕稍挑,鲜叶便已摘下。双手翻飞,看似蜻蜓点水,顷刻间已攒起数十芽叶。摊开掌,芽尖白毫分明,叶片宛如雀舌,颜色并非新嫩的翠绿,而更接近糙米的黄绿。 

  500克明前龙井干茶,至少需采2公斤鲜叶。看似简单的“一拈一挑”,便要重复3万多次。龙井村778亩茶园,男女老少总共才654口人,雇工才是采茶的主力,保守估计也有约2000。然而各地年轻人陆续进城,采茶工越来越难找。今年的8名采茶工,最长的年过六旬,最小的也已42岁。“包吃包住,每天工资100元,才把她们从衢州请到杭州。” 

  山下鸡鸣声起,新绿才盖过背篓底部,低头细嗅,清香扑鼻。盛蔚根额头沁出细密汗珠,指腹也被染得青黑。“这才一小时哩!”春茶采摘期差不多有25天,清明前每天都有嫩芽新叶迸出,忙碌的采茶人,既怕烈日更怕雨水,“早采三天是宝,迟采三天是草。”

  说话间,一位义乌的客人来电预约晚上看茶,问的正是这批“龙井43号”。“3000多元一斤,和去年差不多。”近年公款消费锐减,天价茶热度不再,主打顶级品牌的狮峰龙井也受到一定影响。但老盛家的客大多“直接付现,不开发票”,生意还不错。 

  据他看来,哄抬价格的主要是茶商,3000元收进,翻倍售出,长此以往,必然有损“金字招牌”。“龙井归位,挺好。”茶品力求臻美,茶价回归理性,不仅是茶客的愿望,也是龙井村茶农的生计,更是1200年西湖茶韵流传的根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评论·人物/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圈内圈外
   第A14版:新民资讯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观点/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样本
   第B04版:现场/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展事
   第B06版:趋势/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记忆
   第B08版:地图/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艺林散页/新民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家装专版
   第B16版:广告
要闻
春日君再来 辰山兰有约
今日导读
狮峰山上 迎着晨露采龙井
报头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狮峰山上 迎着晨露采龙井 2014-03-29 2 2014年03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