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款胜于印的陈豫钟
韩天衡 张炜羽
■ 陈豫钟篆刻“瀫水审定”
  ◆韩天衡 张炜羽

  印学史上习惯将浙派的丁敬、蒋仁、黄易与奚冈合称为“西泠前四家”,将活动于乾隆末至咸丰间的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和钱松列为“西泠后四家”。以辈分论,八家前后约为五代人。作为浙派第三代印人,“二陈”的出现将浙派艺术推向了更为精妙成熟的阶段,其中陈豫钟的印作不仅以娟秀整洁见长,他的边款更胜人一筹。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别署求是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书香世家。少年随侍祖父陈王谟时,见其挥毫走刀,羡慕不已,便在读书之暇摹习执笔与运刀技法,竟一发不可收。起初醉心于晚明清初名家印作,未及弱冠,已名声鹊起。不久他见到了杭州藏书家郁陛宣所集录的丁敬印谱,令其心悦诚服,叹其所作“错综变化,无美不备”,在逐渐领悟到了浙派篆刻的刀法与配篆之妙的同时,他又纵观诸家所辑汉人之印,开阔了眼界,便彻底抛弃了早年文、何旧习印风。陈豫钟还有幸得到了浙派前辈黄易、奚冈的指授,边款尤得褒奖,使他信心倍增。黄易曾贻其“金石癖”一印,又镌刻“陈豫钟印”和“浚仪父”等行以示范。陈豫钟除精于篆刻外,又酷嗜金石文字,善摹青铜款识及石鼓文、秦代碑刻。嘉庆初,大学者兼金石家阮元官杭州时,重刻宋代薛尚功《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又为文庙复铸乐器钟镈,皆延请陈豫钟摹写铭文,事竣后深得阮氏赞赏。 

  古人尝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而陈豫钟与陈鸿寿同道之间互相砥砺,切磋共进式的金石般坚固的友谊,令人钦羡。对于二人订交和印章风格的差异,陈豫钟曾坦挚地称:“予自甲辰年与曼生交,迄今二十余年,两心相印,终无闲言。篆刻予虽与之同能,其一种英迈之气,余所不及,若以工致而论,固无多让焉。”与率性豪迈、壮伟遒雄的陈鸿寿相较,陈豫钟的印作更益见宁淡的文气。而他最被人称道的,是其深得晋唐遗风,精严绰约的楷书边款,这不仅在西泠诸子中尤为突出,即明末以降,皆无出其右者。 

  陈豫钟边款宗法晋唐小楷而以刀代笔,字正腔圆,并以密行细字的长篇跋文为特点,用刀蕴藉静穆,字字秀美,笔笔精到,被后人称赞:“为笔写所不能到,真神工鬼斧也。”甚至有识者论其边款较印面远胜,求印时皆索长跋,款字多多益善,被传为印林佳话。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使陈豫钟对边款创作颇为自许,称:“盖余作款字都无师承,全以腕为主,十年之后,才能累千百字为之而不以为苦。”他不仅拓展、丰富了印款布局形式,也是篆刻史上对刻款技法进行研究、革新和记录的首位印家。陈豫钟在边款中曾称:“制印署款,昉于文、何,然如书丹勒碑。至丁砚林先生,则不书而刻,结体古茂,闻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转,以就锋之所向。”丁敬这种“握刀不动,以石就锋,故成一字,其石必旋转数次”的刻款方法,实是法乳于何震,字虽古朴,但字构容易松散。而陈豫钟的石章较少转动或根本不转动,强调旋转手腕,不断变换进刀的方位角度,一如执笔作书,八面用锋,使字形精准完美。单刀切刀边款在陈豫钟手中已完全升华到一个纯熟精美的境界,成为日后印人刻款的师范之一。此外陈豫钟与陈鸿寿一起,后浪推前浪,培养了一位优秀的传人——赵之琛,为浙派篆刻艺术薪火相传,作出了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新民图视绘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民资讯
   第A12版:文娱圈
   第A13版:娱乐圈/人物·动态
   第A14版:圈内圈外/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2版:夜光杯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阅读/连载
   第B15版:新民俱乐部
   第B16版:目击
永不定型
款胜于印的陈豫钟
“影像”,一种公共艺术
禅心淡现仕女画
寻找书法医术相通点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B07款胜于印的陈豫钟 2014-04-12 2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