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天津河北梆子剧团又要来上海演出了,我不禁有点浮想联翩,不知对不对,就是今天的戏曲在不少地方都有点“遇冷”的情况下,独有天津的观众对戏曲的爱好仍然热情不减。现在有好多戏曲名家都出自天津。京剧就不用说了。比如曲艺(大鼓、相声等)自骆玉笙(小彩舞)、马三立之后,由老到小,在天津立足享名的又有多少?又如豫剧,去年来了个新秀曾昭娟,引起人们的“惊艳”。据我所知,还有王冠丽(可能记忆有误),早就是此中的领军人物。已故小白玉霜的许多豫剧录音都由她配像。有一次我还在电视里看她唱大鼓,师从骆玉笙,其造诣可是不含糊的。说到河北梆子,使人顿时想起那位把豫剧看得比天还大的女中豪杰裴艳玲,当然她已经来了。再往前追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最早也是唱河北梆子的。
在某种程度上说来,河北梆子与京剧也是一脉相通的。演出形式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指传统戏),就是唱腔比较高亢、粗放,表达人物感情表演直露,爽快一些。这次来的一位主要演员王少华是唱老生的,家学渊源。他父亲王伯华在世时悉心研究做功,凡是别的剧种的名家在这方面有特长的都要登门求教,把本事学到手。听说他耍帽翅的功夫就是向山西蒲剧名家张庆奎学来的,经他自己刻苦研练,把帽翅耍得出神入化。单翅双翅,前后左右,忽上忽下,变化多端。他演的“跑城”则又体现了京剧麒派的风韵。传到他儿子王少华演出此剧,曾经特地来到上海向几位麒派名家讨教过。我以为麒派的“跑城”,看上去是展现走台步的功夫,或疾或徐,或张或弛,其实也是一种舞蹈。曾经听说周信芳先生当年就把交际舞“华尔兹”的步法也糅合了一点进去。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能表现出当时徐策兴奋而又复杂的心情,世代忠良的薛家后代终于领兵前来申冤了,当年自己牺牲亲生儿子换了薛家独苗的苦心终于得到偿还了,万恶的奸臣张秦要完蛋了,昏愦的皇帝如再不醒悟的话那就听凭薛家兵马在京城闹翻了天他也不管了……既要跑又要唱,在京剧里这段唱很吃重,河北梆子想来也是。总之这场戏是对演员功力心力外加体力的考验,王少华正当盛年,一定不负众望。
整出的戏原来叫《薛刚反唐》,现在改名为《徐策》,也好,因为戏从头到底是徐策这位充满了正义感的老丞相在逆境中起了力挽狂澜的作用。“跑城”之前,应该还有两场重头戏,即“法场换子”与“举鼎观画”。在京剧里,这是谭余派老生的代表作,尤其是“法场换子”里的大段“反二黄”,要自始至终唱得神完气足力度不减是很难做到的。近年只见王珮瑜唱过。不知河北梆子唱来又是怎样的风貌?
在京剧里,从前把“换子”“观画”“跑城”连在一起演,前面再加上“闹花灯”后面加上薛刚兴师等情节统称《薛家将》,是聚集了众多好角儿的群戏,很热闹。还有《杨家将》《岳家将》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爱国将领虽有赫赫战功,却因奸臣陷害昏主信谗落得家破人亡的不幸遭遇。人们爱看这样的戏,是怀有才艺的演员都能在戏里各展所长,唱是唱、做是做、打是打、非常过瘾。还有就是能回顾历史,体会人情,想想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