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上海的人,一定都还会记得早些年那些架在屋檐下的晒衣竿。走在老上海的马路上,不论眼前有多热闹:车水马龙,人声熙攘,只要你一抬头,就能看见沿街窗外一排排的晒衣竿,它们一根挨着一根,架过一条街弄又一条街弄,挂满五颜六色的衣衫,随风飘动着,犹如黄浦江上那些外国轮船上扯起的万国旗,成了一道别开生面的风景线。
烈日炎炎的中午,当你走进那些头顶上晒满衣裳的弄堂,斑驳的阴影,会给你送来一丝清凉,如若巧遇刚刚有人在晒湿衣服,偶尔还会飘落一两滴夹着漂白粉气味的水珠儿。夏日天气多变,俄顷黄浦江上乌云翻滚,一阵急雨扫过来,弄堂里千家万户的窗口即传来一片收衣声,噼噼啪啪一阵子竹竿子乱响,好比弄堂里奏起交响乐。
江南多雨,梅雨季里万物阴湿难耐,晒衣服的绳子都会烂掉,铁丝也会锈得一塌糊涂,唯有竹子晒衣竿,光滑干净,不锈不蚀,就成了家庭主妇们的青睐之物。上海是国际大都会,号称“十里洋场”,从不乏高楼大厦,花园洋房,但更多的平民百姓却拥挤在那一条条数不完、走不尽的里弄里,许多人家合用一间灶厨,倒马桶也要排队,亭子间里打地铺,常常是刚伸开腿,头已触着天花板了。尽管如此,勤劳的家庭主妇们依然每日将那两根晒衣竿挂得满满的,在清贫的生活中将大人和孩子的衣服洗浆得干净挺括,争得那份上海人特有的人前之体面。好些年前,我去拜访过一对亭子间里的新婚夫妇,新郎新娘因婚房的窘况在我面前略显尴尬。当我发现,晴空下那伸在窗外的晒衣竿上挂满了新娘子刚晾上去的五彩缤纷的嫁妆时,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是这晒衣竿为这对新婚青年唱起了一首幸福的赞美诗!
如今,上海已成全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挤居在里弄阁楼里轮班烧饭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改革开放使许多里弄人家买了新房,搬进高楼或别墅。上海市政府也出资给旧楼中的原住户们改造了卫生间、厨房,但那些用了一辈子晒衣竿的阿婆、阿姆们似乎对新房里的全自动甩干洗衣机和亮晶晶的不锈钢晒衣架还不怎么习惯,闲暇时,她们会依旧怀念在那些窄窄的弄堂里,邻里共用一根晒衣竿,隔着窗户相互品尝饭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