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种多少知道点拍电视是怎么回事的人,居然看电视看出眼泪来,自己都吓了一跳。我看的是央视近期播出的专题片《客从何处来》。
这节目原有欧美母版,叫《你以为你是谁》。中国版翻译,多了些诗意温柔,取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节目嘉宾面对自己不知晓的家族往事,怀着好奇和畏惧,去挖掘、去探寻。
将我眼泪也看出来的这集,主持人阿丘带着“外公外婆是汉奸在马来西亚被处死”的隐约说法,赴马来打探究竟。四处查询,外公外婆究竟如何被杀的真相已经淹没在岁月风尘里,甚至查不到他们的死亡记录。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历史写不下名字的底层华人割胶工。历史学者告诉阿丘:当年为了求生存,很多华工陷于多方势力的压迫下,枉死许多。汉奸不汉奸,追查不出来。倒是挖出一段往事:外公外婆是因广东家中艰苦才借钱到马来打工,一年年寄钱回家,还清债务。却不料突然横死他乡。他们的孩子,后来被带回了中国。唯独留下了阿丘在马来西亚首次见到的姨妈——因她被卖掉,才换取了弟弟妹妹们回乡的路费。独自在没了亲人的马来,她寄人篱下、进福利院、被侵犯、得抑郁症、自强奋斗……如今人至晚年,是一个看上去木讷的老妇人——若然不说及,谁知道这老妇人的背后,有怎样的惊涛骇浪呢。
关于祖先,我们的了解往往限于所接触过的不多的几位。我们作为孙辈和他们有交集时,他们已是行动迟缓暮霭沉沉的老人。可惜当时年纪小,很少有心思去听他们说年轻时候的故事,或者听了也不会真的懂。等到想知道,能懂得的时候,人往往不在了。而更远的祖先,更是消失在遗落的族谱、推倒的祠堂里了。看到节目中易中天熟知上下五千年历史却不知自己祖先的故事时,我亦深深惭愧。
我从没有见过我早逝的爷爷,他死在饥荒年代。听爸爸说他写得一笔好毛笔字,家里也曾有很多线装书。然而都烧掉了。我与爷爷的接触,是跟着爸爸去扫墓时所面对的孤独站在山岗上的一方墓碑。如果说我今天可以靠写东西养活自己,那是来自于爷爷的遗传。但我们没有见过面。妈妈常跟我说她也没见过的太爷爷的故事。20世纪初,山匪不断,太爷爷挑着茶油出门去做生意,险恶中求生存,养活一家老小。然而有次出门再没回来。是被抓了壮丁还是葬身枪火?找了几年没有下文,后来到处打仗也没人去找了。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勇敢的人,我有太爷爷勇敢的基因。我也从没见过他。
祖先活在我们的血液里、基因里。客从何处来?来自不可抹去与忘记的家族与历史。知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未来。